原标题:普京此时下令,“绝非偶然!”

据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4月1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14日下令对太平洋舰队的战备情况进行突击检查,这是30年多来未曾有过的。俄军事专家弗拉基米尔·贡达罗夫指出,军演的时机选择绝非偶然,这是向美国及其远东盟友所发出的明确信号

报道称,他说,首先,它是国家最高统帅即总统决定举行的。其次,它是由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亲自领导的。这样高的规格只在苏联时代出现过。尽管此次演习规模不如30年前,但太平洋舰队因突然的演习警报而全员出动,具有特殊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14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导弹艇准备启航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进行演习。(美联社)

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太平洋舰队不是转入“加强”战备,而是一下子进入最高战备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可以打开核弹库,将它们送往机场,核潜艇可以搭载特殊导弹和鱼雷,部分用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的战略潜艇则会驶入地下掩体。

若是半年一次的例行常规演习,是不会动用核弹的,后者只会安静地存放在武器库内。运载工具配上核弹只是为了还击,即敌人已对俄先实施了核打击,而后会开始全民动员,进入战争状态。俄方当然不会发动战争,但被警告就意味着需要武装到位。

报道称,贡达罗夫说,俄舰队在太平洋亮剑是向日本发出的信号,以此警告日本不要利用乌克兰冲突的喧嚣,在千岛群岛滋事。此次太平洋舰队会让滨海边疆区和堪察加半岛上的核武器做好准备,千岛群岛上早就部署有“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只需卸下常规弹头装上核弹头即可。

此前报道

对于被太平洋和大西洋隔绝了对手威胁、习惯“绝对安全”的美国而言,对手的“水下杀手”能摆脱美军监控、持续在美国海岸附近巡逻,是难以忍受的事情。但美国北方司令部司令格伦·范赫克近日被迫承认,俄罗斯最先进、最强大的攻击核潜艇正在这么做,“直接压缩了美国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时间”。

报道截图

美国海军学会网站23日称,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接受质询时,范赫克表示,俄罗斯最强大、最安静的“亚森”级攻击核潜艇的部署得更为频繁,它们未来将在美国海岸附近进行持续巡逻。

在回答参议员乔尼·恩斯特关于“中国和俄罗斯潜艇在美国附近活动的威胁”时,范赫克强调说,“风险绝对在增加。去年俄罗斯就将他们的‘亚森’级核潜艇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现在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有它们的存在。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这些先进的俄罗斯核潜艇将成为持续存在的威胁,减少了国家领导人在关键时期的决策时间。”

之所以美国对“亚森”级攻击核潜艇的行踪如此敏感,是因为美国海军将它列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潜艇之一”。这种设计于冷战末期的“水下杀手”直接对标美国当前最强大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排水量高达1.38万吨,“采用了特殊的安静操作模式,这使得它们在公海中难以被发现”。报道称,2018年,“亚森”级核潜艇首艇“北德文斯克”号成功地连续数周躲避过了美国海军的反潜搜寻,可见其水下战力之强。

“北德文斯克”号曾接连躲避美海军追踪

更让美国海军揪心的是,“北德文斯克”号由于建造经费不足而拖延十多年才服役,不少设备都已经过时,而2021年服役的改进型“亚森-M”级核潜艇首艇“喀山”号则全面采用了当代先进电子技术,在整体性能上更上一层楼,明显超过了美国海军仍在持续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这也意味着美国海军在攻击核潜艇领域可能将丢掉保持了数十年的技术优势。

五角大楼官员接受美国海军学会网站采访时表示,美国海军正“越来越关注俄罗斯潜艇部队的作战效能。”报道提到,俄海军计划建造10艘“亚森-M”级攻击核潜艇,第四艘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服役。由于俄军潜艇在大洋中不被发现的能力不断增强,促使美国海军重启第二舰队,并成立了横跨大西洋的反潜战司令部。

范赫克还警告说,俄罗斯正对北极地区的装备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中国继续向北推进”。“俄罗斯的破冰船队和潜艇部队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中国打着研究[任务]的幌子驶入北极,我们知道他们正在进行军事行动,调查海底。”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加拿大媒体也曾毫无根据地炒作称,“中国在北极地区部署了声呐,可以探测美国核潜艇的水下行踪”。

范赫克抱怨,相比之下,美国在北极地区缺乏足够力量。“我们没有组织、训练和装备来在北极开展行动和做出反应。基础设施对我来说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跑道、建筑物、武器储存还是燃料储存。我们尤其需要破冰船。”

当然,全世界都知道的是,美军在北极地区部署有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各种针对极地环境作战的演习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这个意义上看,范赫克在近期先后渲染“中国气球威胁”和“俄罗斯核潜艇威胁”,其目的仍是突出北方司令部的存在价值,以便争取更多国会拨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