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令狐伯光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胡歌,高圆圆主演《走走停停》的文章,评分反响还是比较热烈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电影票房不行,因为胡歌是电影男主角,再加上之前主演两部电影(《不虚此行》《南方车站的聚会》)票房都不行。

于是乎,当这部《走走停停》票房也不好的时候,又有人开始嘲讽胡歌扛不起票房什么的。

先说结论,胡歌确实算是扛不起票房,原因是他到现在压根没有演过商业片(中等投资商业片都没有,更别说商业大片)。而市场成绩确实是需要验证的,你再怎么假设都没有什么用。

没演过就是没有演过,扛不起就是扛不起,从结论上来讲它确实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一个优秀的演员为啥一定要扛得起票房呢?为啥一定非得主演商业大片呢?

当然你完全可以一句话堵死了:是胡歌不想吗?还不是胡歌不行接不到商业大片资源。它也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几年胡歌主演三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不虚此行》《走走停停》它是好电影吗?

既然是好电影,那和是不是商业大片有什么关系?

3部电影票房都不行?但胡歌主演的电影,没有烂片

这几年胡歌担任主演的电影确实只有三部,如果单纯从中国电影角度来讲《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是最好的,因为它的导演是第六代导演的刁亦男,这部片子前作《白日焰火》拿了柏林金熊奖,廖凡还拿了影帝。

这部电影意义还是比较大的,至少在中国电影当中,可能有人不懂。

中国第五代导演,就是张艺谋那一代拍的还是清末、民国、解放前三十年到刚刚开放他们那一代时期的电影,比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是民国,《秋菊》《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开放后。

其它像陈凯歌,姜文,田壮壮等五代导演都差不多,唯一例外大概是依托于王朔小说的冯氏喜剧,毕竟《甲方乙方》最后那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它在时间上基本上是现实同行的,虽然现在看来也是历史。

90年代末期,贾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开始崛起,他们创作主要背景则是80,90年代,还有00年代随着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巨变,边缘人物命运浮沉的表达。但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属于文艺片,而且非常小众和生涩,完全为外国电影节拍片。

他们那个时期还有一个历史大背景是“下岗潮”,同时导演也有走类型片的导演,比如黑色喜剧的宁浩,犯罪片的曹保平,最后就是出来得比较晚的刁亦男(程耳还更晚些,都不知道算不算第六代)。

2010年前后,国内电影依托这个背景出现大量电影,《钢的琴》《树先生》等等。刁亦男则开启中国黑色电影浪潮,也就是《白日焰火》(霓虹美学犯罪片),这部《南方车站都市的聚会》是全面升级的作品。

它虽然没拿什么奖,但这个风潮影响到这两年包括《漫长的季节》等等作品。

当然这是刁亦男的功劳,似乎和胡歌无关,问题在于从中国电影角度上讲。胡歌能主演这种作品,难道不比主演一堆十亿票房的《你的婚礼》《后来的我们》《前任3》要有意义的多吗?

《不虚此行》过后,《走走停停》票房也不行?那不重要

《不虚此行》这电影我没看过,也就不评价了,但这电影让胡歌拿了上影节影帝。而且这电影看评价,确实是比较文艺的。

而《走走停停》其实还是不错的,难得的真正反映当下现实,接地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没有混出名堂。从北漂回到了老家。很普通,没有结婚。曾经我们可以看作视为一个失败。

整个观影下来。没有那些俗套。没有那些合家欢。没有那些逆袭,没有反转,也没有爱情,没有和女主修成正果。有的只是主人公的自我和解,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自我心态调节。挺好的,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状态。

唯一的遗憾可能只是,他们是在演一个失败者,可是我们真的是失败者。

谁说是失败者?正如电影里的那句“成功不一定是金子,失败也不一定是屎。”男主最后没有再眼高手低,做最平凡的工作之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还在创作,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不要把成功固化,女主最后为了梦想不再忍受一眼看得到头的命运,勇敢的带着孩子出去闯荡,最后也收获了幸福,不是蛮好的嘛,男主母亲虽然意外去世了,但是她做了自己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在意外发生前,她都是快乐的,男主父亲虽然一直说儿子什么什么样,但是他是支持自己的儿子的。

他看到自己儿子真正认真的拍电影,他很欣慰,所以才帮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在电影的彩蛋里你就知道父亲不是对不成功不满意,是对他儿子没有真正认真做事眼高手低不满意,还有里面这些一起拍电影的这些人,他们都不是“专业”的,或者说不是“成功”的。

但是他们都对这部作品真挚的付出,最后义无反顾的回来帮男主拍完,只是没有刻意煽情表现而已,虽然只详细地讲了男主角,但是其他人也不是工具人,比如这个摄影,吃面那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是有拍电影的梦想,有自己艺术的追求,只不过因为柴米油盐放下了而已。

还有那个戏班的老演员,已经很久没人找他拍戏了,但是只要有人找他拍戏,他依然可以百分百的付出,这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小人物的梦想也是梦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从胡歌新片遭遇来看?大众喜欢的好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

很多观众可能觉得《走走停停》给人一种普通的感觉,说差肯定算不上,说好感觉也差点意思。这其实是爽剧看多了就这样,我刚看跟你一样觉得好普通。直到他母亲去世那里我才感觉电影挺有意思。

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电影最缺失的东西,镜头语言,克制情感,完全不洒狗血。

比如他母亲死后没有撕心裂肺,而是大家开始打包收拾东西回家,最后才是母亲的遗像。保安掉水后,没有刻意去拍他的狼狈,而是主角们领着东西逃离现场,非常巧妙。这部电影才让我觉得中国有正常导演的。

我看很多人看这个电影,都认为遗憾和错过是这个电影的结局?

我明明看到,经历重重磨难的大龄青年吴迪依然坐在电脑前写下题为《走走停停》的剧本,他还没有放弃。心事重重的老父亲,在镜头下笑着说着自己儿子的优点。对儿子而言,他与对老父亲隔着时空完成了和解。

年轻时的生活充满遗憾的老母亲靠着草台班子一样的剧组完成了和喜欢的男演员一起出演电影,还拿下了最佳新人奖,一定要男主大获成功报得美人归才是反转吗?那个曾经迷茫,感情失意,一无所有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位一边挣钱求生但一边仍不忘梦想继续坚持创作的中老年人。这才是结局,这才是反转。

现在国内影视市场很多都跟风模式化了,也就是流水线化,头部明星就那几个,没啥新鲜血液,资本强推,导演就那几个,新人导演想要出头发光太难,用小透明演员更难,基本查无此人。

但要用到大多有名有姓的明星或演员,他们一般很少会接这类片子,导演本以为胡歌肯定也会拒绝,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他还是挺感激胡歌的。

胡歌扛不起票房?中国电影,却需要更多的《走走停停》

这电影让我想到了2010年左右的日本一部分文艺片,小时候看觉得挺无聊,因为很“日常”,结尾也没有绝对明确的好结局或坏结局,但上了年纪看之后完全不同的感受。像《菊次郎的夏天》《哪啊哪啊神去村》这种感觉。

难得中国也出一部这样的,中国电影应该先学着怎么去讲好一个故事,怎么去用镜头说话。

今年端午节《机器人之梦》和《走走停停》都是好电影,当然你要是奔着刺激狗血,跌宕起伏又哭又笑就别去了,这两部电影更像是缓慢的讲一个故事,让观众自己去品味。

中国电影为啥地位越来越差,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流浪地球》那种真正好的商业大片也是凤毛麟角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走走停停》这种优秀作者电影也不如之前,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上比较出名的就是文艺片了。

而且不同时期的日本文艺片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一些日本导演坚持不故意煽情,甚至刻意搞笑,日常情节很正常,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遭遇厄运的一瞬间,反而是用无厘头的喜剧手法拍摄。

正当我以为这是一个没有悲伤的文艺片的时候,主人公却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没有预兆地开始无声流泪,所有都是情绪地积累,不会觉得莫名其妙,我知道他为什么流泪,心里还会想“他终于能哭出来了”,然后生活再回归日常。

《走走停停》就是这样的电影,我们其实很缺少这样的影视作品,真的。

票房不高又怎么了,扛不起票房又怎么了。你们成天痛骂中国疼痛青春片,狗血爱情片,翻拍外国喜剧片和悬疑片的时候,似乎不是这样说的?现在换成优秀原创作者电影,又开始以票房定胜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