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中央组织部的档案柜里多出一笔特殊的党费。数额给人吓了一跳,10万元!工作人员哪有见过哪位党员一下子交出这样大一笔钱的?而且这件事藏不住,很快就传开了。怎么会出在这个风口浪尖的年月里?谁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格局?上级仔细一查,原来是副总理李富春的夫人蔡畅交的。搭上这笔巨款的不止是钱,满满都是那个年代沉甸甸的过往。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更奇怪的地方在后头:李富春早在俩月前就走了,刚刚安顿好遗体,蔡畅紧接着就把两个人攒了一辈子的积蓄转成了党费,这是不是太突然了?要说没点深意,谁信?但他们说得很简单,“这是党和人民的钱,我们还给组织。”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谁信啊,把能安享晚年的积蓄全交了,孩子都没留下一分。可他们就是那样的脾气,一生把这些事儿看得比命还重!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李富春和蔡畅,都是1900年湖南长沙人,一个书香之家出身,父母都是教书先生。成长的路没那么阳春白雪,时代本身就乱,家里人希望他安安分分,考科举有出息,但他不愿意。碰巧遇上时代的风口,他跟蔡畅成了那个深夜谈革命的小圈子里分不开的两人。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蔡畅的哥哥蔡和森,头脑非常清楚,他一直带着妹妹往前冲。整个家对蔡畅很放心,可谁能想到一个弱女子,也敢离家千里,不吭不响跑去法国勤工俭学?法国人瞅她怪怪的,城市冷,她有时候只能吃最便宜的黑面包,人挺得直直的。就在那种窘境下,李富春和蔡畅心意互通。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1924年,他们俩归国没多久又被调往莫斯科,考验接连不断。回国后,二人在上海地下党里做工作,遮遮掩掩,身份都不能对外公开。每次都擦着刀锋行事,临时住处常被袭击,蔡畅抓到机会就说“要不是李富春在旁边护着我,压根儿撑不过来。”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1931年,蔡畅的哥哥被国民党枪毙,消息传来,蔡畅当场就塌了。毛泽东亲自安慰她,说“你哥哥是好党员,你俩以后就是我的亲人,我不会让你们吃亏的。”蔡畅点点头,强忍着眼泪说:“给我安排工作吧,我还得替他完成心愿。”就是这样,夫妻俩去了江西,继续干革命。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长征路上,她是队里年纪最大的女红军,组织上怕她身体吃不消,还专门配了匹马。蔡畅摇头,“比我更需要马的,是那些伤员。”硬是咬牙步行,全程没有一句抱怨,路过雪山草地时甚至推着云梯往前走。后来许多红军女战士看到蔡畅都觉得“行,咱能吃苦。”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到了延安那几年,李富春没别的本事,能吃苦。他带头种地,还能拉着大伙做后勤。有人起外号“革命的毛驴”,他也从来不在意,干活就行。他组织延安的经济建设、动员群众入党,从来没说累。他自己没觉得多苦,“只是做点自己能做的事”,压根儿不需要特殊照顾。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富春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后方工作非常繁琐。他经常缠着毛泽东,“让我上前线吧,我不怕死”。毛泽东劝他,“你别跟我装,这后方没你顶着,前方打了胜仗也守不住。”一句话把后方比作萧何,李富春其实没觉得这个比喻妥当,但嘴上还是答应下来,继续扎根后方,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江西那会儿,本地干部都没领工资,就分点伙食补贴。有时去乡下调研,干部们自带干粮、一个个小米袋装着粮食。李富春自己带头干,不领特殊待遇。蔡畅还专门给他缝个布袋,说“你用这个能装干粮,也能装文件。”李富春不好意思,他嫌太显眼,但用着还算顺手。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有一回下乡,到饭点,干部说只有粗茶淡饭。李富春说没事,我带了干粮。干部怕他吃不下,“没菜你咋吃?”他说着就掏出一点咸菜,从布袋里,气氛别提多轻松了!有些刚入党的干部,回家立刻缝小米袋,变成了一股风气。

他曾担任副总理21年,晚年升至正国级,临终前将所有积蓄上交国家


1954年以后,李富春成了国务院副总理,身边人都说:“穿得可比警卫员还差。”一两件中山装,穿了快二十年,打满了补丁,出门正式场合才舍得穿。还有工作餐,基本见不到肉,蔡畅说“国家还没富起来,已经吃得很好了。”这些话听起来有点刻板,但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过的。很难说坚决还是有点轴,让外人不敢多问。


有一年,组织上配了辆吉普车,李富春看了说:“国家钱要省着用。”他嫌汽车太奢侈,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要发展经济,就得从自己省起。”这话他说得轻松,底下人都觉得难得,吉普车转手还了回去。


到了1974年,李富春健康每况愈下,经常低烧。蔡畅劝他歇一歇,他推了又推。直到医生下硬诊断,癌症再也拖不得。一切治疗都成了保守、姑息,李富春自己其实清楚,他只说“攒下的钱,等我走就当党费交出去吧。”


这一对夫妻有点轴,总觉得钱是党给的,自己用到最后一分就要还回组织。1975年1月,李富春去世。蔡畅孤身守着老伴留下的衣物,含泪清点积蓄,托人全部交党费,一分没给女儿留。秘书劝了半天,“给孩子留点吧?”蔡畅摇摇头,“她要靠自己。”这个年代做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有点太决绝?不过蔡畅自己没觉得,反倒有点释然。


组织收到蔡畅交的10万元,震动不小,各级领导感慨了几句,但也不敢多问。1977年,李富春去世两周年,蔡畅又交3万元积蓄,还是一分钱不攒。蔡畅活到了1990年,九十岁,晚景非常清淡,最后一眼没看见家里的新装修。


李富春和蔡畅这一辈子,外人说是“高风亮节”,也有人说轴。他们的女儿李特特,学业很顺,苏联留学归国,直接进了农科院,核效应成果挂了名,但并没有大肆宣扬家庭背景。有没有压力,说不清,反正她自己也低调得很。不太能知道她是不是也这么节俭——据说偶尔会聚会点个大餐?


走到今天,再看这对夫妻,能不能说他们精神有多伟大?其实好多普通人做不到,也许这个故事里的细节,记不清原先是不是那样,但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战火和饥饿的人才能明白。舍不舍得分开用,倒是其次了。


有些故事,外人只能羡慕,谁也不敢多评价。李家夫妇那满满当当的十万元党费,也许在账目里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数字,但那年代的信仰和选择,却打上了浓重复杂的私人烙印。回头看来,哪有人能说清这种轴劲到底值不值?


今天翻出旧档案,很难理解他们的选择到底是不是最优解,不过这故事就这样了,没有补充,不需要修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