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中国年的压轴戏。节日那天,赏灯、观灯是主要的活动,而元宵节也被称为是“灯节”。元宵放灯的习俗源于汉朝,到了清代,元宵节放灯已成盛况,北京城的元宵节当晚更是节夜如昼。

乾隆皇帝喜欢赏灯,更喜欢猜灯谜,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元宵节,乾隆和刘墉等一行人来到紫禁城城楼观灯。登台凭眺,只见城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大街小巷被围得水泄不通。乾隆想考考刘墉,便问他:“你看下面有多少人?”刘墉随口答道:“陛下,城楼下就二人啊!” 乾隆问道:“明明是人山人海,为何你偏要说是二人?”刘墉忙解释:“陛下,你这这拥挤的人不都是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嘛。”乾隆听后恍然大悟。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不经意在文华殿的一盏宫灯上,看见了一副十分奇怪的灯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相仿,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中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旁边也注明了上下联各打一字。

乾隆深思许久,也没能猜出谜底,于是转身问身后的纪晓岚:“纪爱卿,你看这是什么?”纪晓岚回答说:“皇上,这是猜谜!”乾隆说:“朕知道这是猜谜,朕现在问的是谜底是什么。”纪晓岚仍然回答“是猜谜”。乾隆一听就怒了,脸一沉,正想发作,这纪晓岚倒也知趣,赶紧笑着解释说:“皇上,这谜底就是‘猜谜’两字。 纪晓岚接着说:“黑白红黄都不是,便是青,和狐狸猫狗相仿佛,非家畜野兽,则是犬旁,反犬旁与青字合起来,是‘猜’字;诗词论语都有的是言字,东西南北模糊是迷字,言与迷合起来便是‘谜’字,上下联合起来就是‘谜语’两字。”乾隆听后,转怒为喜,称赞纪晓岚才思敏捷。

灯谜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可其意甚妙。其实,这条灯谜原本就是纪晓岚写上去的,见乾隆听得连连点头,趁着高兴说道:“万岁已知是‘猜谜’两字,还要面试微臣,意在君臣同乐耳!”乾隆皇帝听着这溜须拍马的话,快慰极了。 元宵节不仅有大量的灯谜,而且还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和张廷玉,以能诗善对出名,世人称其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有一年元宵节,张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张英出了一联考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张廷玉思索时突然听到门外一生花炮响,才思敏捷的他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极为工整,可谓天衣无缝,堪称妙对。红灯谜语,上起天文,下至地理,包罗无疑,若无一定的文化素养,很难猜出,而且奥妙诙谐,可以抒发遣兴,实属可益智的娱乐活动,玩味无穷。

赏完了花灯,猜够了灯谜,想必人也累了,此刻便要来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元宵最早记载与宋代,到了清代是在民间广为盛行。民国初年,“元宵”又多了一个叫法“汤圆”,其寓意团圆,深受欢迎。 据说,元宵得名汤圆和袁世凯有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圆了大总统的梦,后来又复辟帝制当了皇帝,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他心里堵得慌。

一天,他的一个小老婆说想吃元宵,话刚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多疑的袁世凯认为“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的意思,一气之下还下了一道“圣旨”,通令全国一律改元宵为汤圆。时人为此还做了一首儿歌讽刺他,曰: 袁世凯,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 大总统,真圣贤,元宵改名叫汤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