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这一次阅兵特别之处,远不止于亮相的武器装备和方阵阵容。台上的座位安排、台下的政治博弈,比导弹齐射还要令人玩味。洪秀柱,一个被岛内媒体反复“点名”的人物,这次以国民党前主席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排。岛内民进党气得跳脚,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在对大陆表达肯定的同时,抛出了极具两岸现实意味的“不情之请”。
洪秀柱的座次安排,绝对不是随便摆放的。大陆的政治礼仪讲究分寸,从来不会让“无关紧要”的人坐在靠前的位置。这一次,她不仅在前排,还紧挨着中方高层领导。这个动作,几乎相当于一次“政治认证”:你敢来、你愿发声,我就给你最高规格的认可。岛内绿营媒体嚷嚷着“破防”,其实正说明这把座椅的分量——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岛内抗拒“去中国化”力量的公开加冕。
台下更是暗流涌动。洪秀柱能来北京,背后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民进党当局早就放话,谁敢去阅兵现场,就要查办,甚至以取消退休待遇相威胁。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还穿着一身绿色衣服站在城楼前排。用她的话说,这一趟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是对“民进党不该用恐吓阻止人民记历史”的直接回击。很多岛内网友其实心里明白,这种直面压力、坚持自己立场的人,在如今台湾政坛上,已经越来越少了。
反观宋楚瑜,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也没落于人后。他对大陆的阅兵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说这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绝对有自卫能力”,确保中国每一寸土地不会再被强占。话音未落,他立刻加了个“不情之请”——希望大陆能明确告诉台湾同胞,绝对不会用武力解决两岸问题。对台海局势稍有了解的人都明白,这种请求表面温和,实则是岛内安全焦虑的真实反映。
宋楚瑜的表态有点像“进可攻,退可守”的老派政治手腕。一方面,他用“我们都是华夏子孙,要相亲相爱,再造中华文明的光辉和未来”来争取民族认同,顺带给绿营泼了冷水;另一方面,他又代表岛内一部分人表达担忧,希望大陆在统一问题上给出不动武的承诺。台湾社会的“安全感”其实很脆弱,尤其在民进党不断炒作“大陆威胁”的氛围下,谁要是只会一味赞扬大陆,恐怕回到岛内就得挨一顿“网暴”。宋楚瑜的“不情之请”,算是给自己也留了条退路。
不过,熟悉大陆政策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请求基本上不可能得到正面回应。北京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是最大善意,但绝不放弃武力反制的底线。理由很简单,那是给外部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的最后警告。这一底牌如果轻易亮出来,等于自废武功,把主动权拱手让人。宋楚瑜当然明白其中利害,只是作为台湾传统派的代表人物,他需要在岛内制造一种“我为大家争取了安全保障”的舆论印象。这种操作,说穿了就是岛内政坛的“老套路”——认同民族、争取安全、批判对手、保留后路,样样不落。
九三阅兵其实是大陆近年来对外展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缩影。阅兵一方面纪念抗战胜利,强调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正义,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对内外的政治宣示。对日本来说,这场阅兵无疑是一次历史的“针锋相对”。日本方面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做公关,试图游说其他国家不要参加。对台湾民进党来说,更是一场“心魔大考”。赖清德多次出面,威胁抗日老兵,生怕岛内有人去“凑热闹”。他还放话说,台湾“不会用枪杆子纪念和平”,明显是在针对大陆的阅兵“秀肌肉”。
说到底,阅兵不是单纯的军事表演,更不是给外媒拍照的背景板。它是一次国家意志的集体展示,是民族记忆的仪式重申,也是国际地缘格局下的强势发声。洪秀柱能在台上高调亮相,就是对“去中国化”势力的当头一棒。宋楚瑜的“请求”,则是对岛内安全焦虑的一次温和“安抚”。两个人,一刚一柔,把台湾社会的矛盾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洪秀柱的高位就座,反映了大陆对抗战历史和民族记忆的极度重视。她的行动,是对民进党当局压制历史认同、阻挠两岸交流的直接挑战。宋楚瑜的发声,则揭示了岛内政坛在民族情感和现实利益之间的“高难度平衡”。他们一个用行动表达信仰,一个用言语争取安全感,背后是台湾社会集体的身份焦虑和历史迷失。
如果说九三阅兵是对历史的致敬,那座次安排和政治发声就是对现实的回应。洪秀柱的勇气,代表着一批坚持民族认同的岛内力量。宋楚瑜的忧虑,则反映了台湾社会面对外部压力时的集体焦虑。民进党的阻挠、查办、恐吓,不过是自我矮化和历史虚无的又一次表演。抗战胜利不是某一党的专属记忆,更不是谁能随意篡改的历史。大陆通过阅兵强化民族记忆,岛内有人却要刻意“模糊”,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讽刺。
回过头来看,九三阅兵带来的最大震撼,其实不是坦克有多重、导弹有多快,而是两岸历史观、民族观的正面对撞。洪秀柱的高调出席,就是一次对抗历史虚无、坚持民族归属的宣言。宋楚瑜的“不情之请”,则是现实政治与民族情感的双重折中。民进党不愿面对历史,便只能靠打压、恐吓来维持“安全感”的幻象。可幻象终究是幻象,阅兵结束,历史还在,民族认同也不会被轻易抹去。
如果说两岸关系是一盘棋,阅兵就是一次对局者的“亮底牌”。大陆展现强大实力的同时,也在用最高礼遇接纳来自台湾的“逆流者”。洪秀柱的座次,是对抗战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岛内政治勇气的肯定。宋楚瑜的“请求”,虽有无奈,但也表明两岸互动还留有余地。只要历史还在,认同还在,台海的局势就有继续对话、继续博弈的空间。
在这个时刻,洪秀柱的那把“特别座椅”,就是她的勋章。宋楚瑜的“不情之请”,就是他为岛内争取的一点点“安全感”。他们的选择,正是台湾社会在民族与现实之间的真实写照。九三阅兵的“铁流”,不仅在城楼下流淌,也在两岸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