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表现,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
在军事上,他两次出现了重大失误。先是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然后又下令让哥舒翰强行出关迎战。这两次失误,直接导致原本可以被轻松镇压的叛军,迅速席卷天下。
而且,在叛军杀入关中之后,唐玄宗第一时间带着杨贵妃,向四川那边逃亡,完全没有留下来抵抗到底的意思。在离开京城之后,刚刚走到马嵬驿,又发生了马嵬驿兵变,最后连自己心爱的杨贵妃,都没能保得住……
这一连串的表现,不管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点窝囊。很难想象,作出如此表现的唐玄宗,早年也曾经是一代雄主。当年正是在他的统治下,大唐盛世达到了顶点。
那么,早年曾经雄才大略的唐玄宗,为何到了晚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会表现的这么窝囊呢?
这件事,其实还真不能完全怨唐玄宗。
如果我们单纯只是看唐玄宗这条线,我们可能会觉得:安史之乱的爆发,纯粹就是唐玄宗晚年昏聩无能,重用奸臣的结果。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当时那段历史,了解的更多之后,我们可能就会有极大的改观。
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几乎是一个必然选项。不管换谁做皇帝,都是无法避免的。而晚年的唐玄宗,在应对安史之乱的时候,其实每一步走的都特别稳健。在当时的局面下,唐玄宗每一次选择,其实都做出了他本人视角下,最正确的选择。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把历史上其他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同等年龄的时候,换到唐玄宗那个位置上,真未必能比唐玄宗做的更好。
这件事,其实我们还得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说起。
如果从演义小说或者电视剧的角度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重用了奸臣安禄山。而在京城这边,他又重用了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而李林甫和杨国忠,常年打压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心生不满,所以最后才起兵造反。
这个原因,确实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原因,只能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
从唐朝整体历史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根本原因其实有三个。这三个原因,分别是土地兼并、军事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矛盾。
先说土地兼并问题。
在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土地兼并一直都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因为在土地私有制存在的状态下,土地兼并就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在唐朝前期,唐朝的土地兼并情况,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因为唐朝当时有一个法宝,叫做均田制。
所谓的均田制,简单来说,就是当年南北朝时期,天下常年打仗,没人种地。所以当时的北魏政权,就想出来一个办法。他们把所有无主的荒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再统一分配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
不过,这次分配,并不是永久分配。在这个被分配的农民去世之后,被分配的土地,还要还给国家。而国家收回土地之后,就可以再次把收回来的土地分给其他人。这样一来,国家手里永远都有土地,可以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老百姓自然就不会闹事了。
从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一直都很好用。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尤其是在唐朝开国几十年之后,这个制度开始出问题了。简单来说,因为唐朝开国时间长了之后,国家分出去的土地,收不回来了!
虽然按照相关制度,国家分出去的土地,只要等到本人去世之后,就可以收回来。但在实际收回的过程当中,下面的人,肯定会用各种手段去规避。如果强行收回的话,一定会有人闹事。而为了当地的稳定,很多地方官在收回土地的时候,往往就出工不出力。
所以,到了唐玄宗时代,唐朝能收回来的土地,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再次分配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那些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的底层百姓,自然就无法获得新的土地。
然后,均田制就失效了,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底层佃农。
这些佃农,因为没有自己的土地,要么成为流民,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生活。要么就在当地给地主打工做佃农,接受地主的压榨。反正不管哪条路,在没有土地之后,他们都会沦为社会底层,沦为被残酷压榨的对象。
如果这种人相对较少,问题还不算大。但如果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他们反抗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叛军内部的士兵,大部分都是这种人。
而随着土地兼并问题的加剧,社会整体层面的经济问题,也开始越来越严重。对此,大诗人杜甫有一句诗,可以完美形容这个问题,那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于那些拥有土地的地主阶层来说,繁荣的大唐盛世,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可以享受到质量极高的生活,可以醉生梦死。但是同时,这种高质量的生活,是建立在那些底层百姓被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的时候,高层生活越奢华,文化越灿烂,底层百姓就越愤怒。因为双方的贫富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而统治阶层的肆意挥霍,更是加重了底层百姓的负担。于是后来,双方的矛盾就越来越大。
而当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两大问题,叠加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很奇葩的结果: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很多叛军这边的士兵,并不认为自己是叛军,也不认为安禄山是奸臣。他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更像是起义军。在河北地区,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安禄山是拯救他们的圣人!
所以,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更像是一场农民起义。只不过,安禄山的造反,把这场农民起义,变成了大唐的内战。如果没有安禄山的造反,那么接下来,在唐玄宗去世之后,最多二三十年,唐朝估计就会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
而除了土地兼并和经济矛盾之外,军事制度的改革,同样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简单来说,之前南北朝时期,因为常年打仗,而且那些割据政权的地盘都不算太大,所以就搞出了一个叫‘府兵制’的制度。所谓的府兵制,指的就是高层将领统领一些百姓。这些百姓,不打仗的时候回家种地,打仗之后就直接参军入伍。
但是这个制度,到了唐朝开国之后,同样也开始出了问题。
首先,在唐朝统一全国之后,如果唐朝继续执行府兵制,全民皆兵。那么唐朝将会拥有一支上千万人的大军。而这支军队,唐朝显然养不起。其次,因为唐朝后来地盘越来越大,唐朝边疆遇到战争,不可能再从中原腹地,临时组织军队。
比如说,西域那边,某个小国反叛。如果按照府兵制,唐朝得先从关中地区,征召那些正在家里种地的农民,组成一支军队。然后再让他们带着补给和武器,一步步从关中走到西域,再去参加平叛战争。
这种情况,无疑太过低效,而且完全没有意义。
所以后来,随着唐朝地盘越来越大,唐朝就开始在边境设置‘常驻军队’。这些常驻军队的士兵,无需再返回家乡,直接在当地就地生活,这样就免去了来回奔波的问题。
但这样一来,如何长时间养活这支军队,就有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后来,又有人提出,让这支军队,直接在当地种地屯田,自己养活自己。
可是这样一来,在士兵屯田之后,又该由谁来管理他们屯田的工作呢?最开始的时候,朝廷会派遣专门的屯田官员,指挥种地屯田。但是后来,大家逐渐发现,屯田官员经常会和领兵的将军产生矛盾,不利于边疆打仗。
所以最后,管理屯田、后勤的权力,也全部被集中到了领兵的将军手里。
就这样,到了唐玄宗即位之初,那些在边疆手握重兵的将军,手里不但有常驻军队,而且还有土地,以及军队的补给权和财权。到了这个时候,这支军队的将军,已经和裂土封王的诸侯,没有任何区别了。
于是最终,唐玄宗登基之后,总结了所有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唐玄宗直接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十个大军区,分别由十大节度使控制。这十个节度使,不但要负责长时间领兵,而且还要组织手下的士兵,进行屯田和生活。所有的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直接一把抓。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改革军制’。
而经过唐玄宗这么一改革之后,几大节度使的权力,瞬间就膨胀了起来,逐渐到了割据一方的地步。所以后来,身兼三大节度使职位的安禄山,手底下才会有那么多的军队,可以直接造反。
总之,底层百姓有强烈的反抗愿望,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这两个情况,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底层逻辑。只要这两个情况没解决,就算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和李禄山。大规模叛乱的发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而接下来,在想明白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理解,唐玄宗当时做出的那些反应了。
年轻时候的唐玄宗,在改革军制的时候,其实也不是没想过节度使尾大不掉的情况。而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唐玄宗其实设置了四道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叫做用人。
因为十大军镇的节度使,实在是太过位高权重。所以,在任命每一位节度使的时候,唐玄宗都一定要慎之又慎,必须要选自己极为信任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宗,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在开元盛世阶段,愿意效忠唐玄宗,并且极度忠诚于唐玄宗本人的将军,也不在少数。就连安禄山,最初其实也是对唐玄宗非常忠诚。所以,想要选十个相对忠诚的将军,控制十大军镇,并不算困难。
第二道防火墙,就是节度使权力限制。
作为一镇节度使,权力已经极大了。所以,唐玄宗不允许一个节度使,掌握更大的权力,更不可能同时掌握这个军镇以外的军队。如此一来,这个节度使的权力上限,也就只限于这个军镇以内。
第三道防火墙,则是节度使的升迁体系。
按照当时的官员管理制度,一个地方将领,在军镇内部升迁的上限,就是节度使。而升到节度使之后,如果这个将领的能力比较强,并且在前线立下了大功。之后他可以继续升迁,直接被调回京城,担任宰相!
所谓的出将入相,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唐朝的观念当中,出将入相,这是最大的荣耀。所以几乎所有节度使将领,都希望好好表现,有朝一日可以回京城做宰相。
至于第四道防火墙,则是十大军镇的势力,相对平均化。
在唐玄宗的安排下,十大军镇,每一个军镇内部,都有一支精锐。而且十大军镇之间,彼此相差的并不是太离谱。虽然个别军镇,实力可能要更强一些。但是从整体来看,不太可能出现某一个军镇实力过强,可以直接压过其他两个军镇联手。
如此一来,就算哪个节度使敢造反,在以一敌九的情况下,一样只能是被迅速镇压。
正是因为有了这四道防火墙的存在,所以晚年的唐玄宗,才会对那些地方军镇,掉以轻心。而且,单从军事调动的角度来看,有了这四道防火墙的存在,唐朝这些地方军镇,几乎就不可能造反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