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叹为观止——100多年前的龙门石窟是这样!不要门票,但也没游客
1991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以“伊阙形胜,宜为灵窟”为由,在伊水之畔,开凿石窟,雕刻佛像,拉开了龙门石窟的修建序幕。
此地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伊水穿流而过,暗合“前有照、后有靠”的堪舆布局。
到了唐代,龙门石窟进入鼎盛期,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捐脂粉钱二十万贯,开凿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依照她的相貌雕刻而成,
两侧的迦叶、阿难、菩萨、天王、力士各司其位。
他们或肃穆、或温婉、或威严,与主佛形成呼应。将唐代“雍容华贵、形神兼备”的造像艺术,推向极致。
1910年,美国古董商查尔斯·弗利尔来到了龙门石窟。
当时,正值清末乱世,这里既不要门票,也无人看护。
在一片萧瑟荒凉中,弗利尔用相机记录下了1907年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前的伊水,微风荡漾,波澜不惊。
龙门石窟最早叫“伊阙石窟”。因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隔河相对,如同天然形成的“阙”。
隋炀帝到洛阳,登上邙山俯瞰,只见山势如巨龙,不禁感叹:“这龙脉绵延的地方,不就是龙门吗?”
从此,“伊阙”改叫“龙门”,并一直用到了今天。
△奉先殿卢舍那大佛,在龙门石窟11万尊佛像中,卢舍那大佛是最大、最精美的佛像,历经130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在伊水河畔。
公元740年,日本圣武天皇在奈良,铸造了一尊巨型铜佛像,重500吨,高15米。仿照的就是卢舍那。
△卢舍那大佛右侧的普贤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
这种“非男非女,刚柔兼具”的造象,源于两点:一是佛教“菩萨无定相”的说法;
二是贴合唐代开放审美,不执着单一性别标签。
△托塔天王和力士,肌肉虬结、怒目圆睁,默默守护在卢舍那佛旁边
△宾阳洞的窟口,这个洞窟是北魏宣文帝为了纪念母亲,耗时24年方才完工。
宾阳三洞建造之前,华夏经历了一段300年乱世。当时,中原陆沉,衣冠南渡,五胡纷起,洛阳化为焦土。
“宾阳”,意思是迎接刚升起的太阳,寄托着人们对乱世结束的期盼。
△宾阳北洞内的大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这个姿势叫成道印,意思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
△比耶佛,他伸出的两根指头,可不是象征胜利的“剪刀手”。
而是佛教中,比较少见的“不二法门手印”。
意思是直接入道、不可断言(切入正题,不绕弯子;对没把握的事,不轻易下结论。)
△洞窟顶部的莲花雕像,外型精美典雅,寓意“净化空间”
△崖壁上的石窟,里面有许多佛像和雕塑,已经被盗走。
其中最有名的是长达4米的《帝后礼佛图》浮雕。
清朝末年,遭切割破碎后运往国外,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洞窟里的巨大手掌,北魏末年,工匠刚把手掌雕成,就爆发了“六镇起义”,工程被迫停工。
这尊造像,只雕到手掌,便搁置了上千年。
△万佛洞过道里的石兽
△古阳洞墙上的雕像,中间骑着狮子的佛像,是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能降伏猛兽”
△万佛洞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刻满15000多尊小佛像。
武则天开凿卢舍那后,唐朝进入“全民造佛”时代。不少百姓攒钱,在龙门石窟刻一尊小佛像求平安。
这面墙壁,就像古代的“朋友圈”,记录着他们的愿望。
△左侧4厘米的小造像叫“千佛”,右侧巨大造像是菩萨。
这种“大小对比”的意思是:小造像再多,也离不开大菩萨的引导
△龙门石窟潜溪寺,这附近有一条暗河,因此得名“潜溪”,有1200多年的历史。
100多年前龙门石窟,没有围栏,没有门票,也没有便利的摆渡车,崖壁寂静,留存着许多原始石刻风貌。
两相对比,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龙门石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