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围已经两个多月,明军在救援四次后,再发不出一兵一将。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甚至杀马杀人为食。无奈,主将祖大寿率部众万余人第一次献城投降。 投降后的祖大寿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主动请缨要带人混进锦州做内应,帮皇太极拿下锦州。然而,祖大寿一离开皇太极大营,就借着大雾甩开了同行的大部队兵马,只带了26名亲信进了锦州,把城门一关,反悔了! 对于祖大寿的降而复叛,皇太极没有恼火,也没有拿与祖大寿一起投降的部将子侄出气,反而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极高的气度,皇太极写信给祖大寿说,依旧信任祖大寿,并且会好好照顾他的子侄们。 而大明这边,崇祯听说祖大寿回来了,也没有追究他是真降还是假降,崇祯只是三次下诏,命祖大寿回京复命,祖大寿怕自己像袁崇焕一样回去了就回不来,全都找借口推了,这个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仍继续任命祖大寿驻守锦州。 祖大寿的面子真是大呀!是怎样的人才值得两头的皇帝对他都如此包容呢? 祖大寿没有自己单独打出过什么荣耀的战绩,他的发迹是先被孙承宗赏识提拔,再跟随袁崇焕取得了宁锦大捷而成名,官至征辽前锋将军。后来,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因反间计凌迟处死后,大明在无人可用的情形下,祖大寿顺次升任辽东地区的最高统帅。

虽然祖大寿的军事作战指挥能力是有的,但仅凭如此是不能让皇太极与崇祯给面子的,祖大寿最大的资本是他的家族——祖家将。 祖大寿家是辽东的豪族,祖先可以追溯到东晋那个闻鸡起舞的祖狄,明初时,随军北征迁居辽东,初为正百户世袭武将,经过两百多年军功累积,到祖大寿祖父辈已经做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这样的高阶武将。 祖家子侄也都担任武职将领,祖家将的阵容颇为豪华。如祖大寿的父亲是宁远卫指挥同知,叔父是宁远卫指挥佥事,兄弟祖大弼是陕西宁夏总兵,祖大成是游击,从兄弟祖大定是辽东宽甸营参将,祖大乐是副总兵,祖大寿的子侄们也多是都统、副将、参将等中等武将。

除了祖姓将领,祖家将里还有与祖家有姻亲关系的异性将领,有招募的亲信家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关系网,故祖家在辽东经营多年,是辽东拥有强大地方影响力和诸多部曲的将门世家。 到了祖大寿这一辈,因祖大寿在辽军中地位高,资格老,在祖氏宗族里辈分也高,祖家将在祖大寿的带领下,十分团结,且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而大明自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已经没有实力向辽东调兵,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几任经辽主帅都达成共识,就是要“辽人守辽土”,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守护自己的家园。所以以祖大寿为首的祖家将是大明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对于皇太极而言,大凌河之役,他已经收降了部分祖家将,但这还不够,只有搞定祖大寿,才能拥有祖家将这整支关外精锐。那么,大明在关外最后的有生力量就会瓦解,后金长驱入辽将易如反掌,甚至可以挺进北京。 那么祖大寿到底是咋想的呢? 他肯定是不想轻易降的,叛国投敌的名声总是不好的,况且此时局势尚不明朗,在他看来,大明还不至于亡国,后金也没有取代之势,为了整个家族的荣耀,他也不能轻易投降。他的家族资本也足以让他继续观察形势,再做决断。

祖氏牌坊 就这样,祖大寿一观察就是十年。这十年间,皇太极没有放弃对祖大寿的招降,去过几次书信,还交过一次手,尽管祖大寿一直没有回音,皇太极仍非常有耐心。 直到崇祯十五年,松山之战中,明军被团灭,总督洪承畴及祖大寿三个弟弟被俘投降。随后皇太极围困锦州,再次向祖大寿抛出橄榄枝,祖大寿仍坚守了一年,再次面临山穷水尽,才迫不得已投降。 十年后,祖大寿与皇太极再次相会,皇太极既往不咎,仍任祖大寿为总兵,还把他编入正黄旗,至此除了在山海关一线的吴三桂部,祖家将大部分部曲全部降清。 祖大寿因年岁已高,加上曾经背信,所以降清后没有被重用,但祖家将核心被皇太极纳入自己统领的两黄旗,及长子豪格统领的正蓝旗。祖大寿的子侄们投入战场后,名将辈出,为大清定鼎关内,抚平四方立下汗马功劳。 皇太极十年的等待,很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