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自秦朝至清朝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朝代的更替更是饱受农民起义的影响。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朝末代帝王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最后才保不住自己得江山社稷。然而细数历朝历代的农民军首领,他们非但不是面朝黄土的普通的农民,反而个个手握资源、深谙权术,多少在朝廷担任个一官半职。由此可见他们既然当不上七品芝麻官,那就掀桌自己当丞相。
1.陈胜:屯长
陈胜在当时是个屯长,应该算个编外人员,手下直接或间接管辖着九百多人。当大雨下个不停时,注定在这个雨天诞生一位英雄。陈胜准确的抓住了这个机遇,带着这九百人揭竿而起,一时间起义席卷秦朝国土,秦朝危在旦夕。
2.张角:道士
张角虽然是一介道士,但是比农民可舒服多了,凭着信徒对他的忠诚,丝毫不亚于在体制内工作受到的尊崇。靠“符水治病”发展信众数十万,天下各地都是他的信徒,规模之大让朝廷十分害怕。
3.翟让:法曹
翟让的瓦岗军那可是差点掀翻了隋唐的巨轮,他的出身也不是农民。他本是东郡法曹,放在当今社会肯定是法院的院长。因为吃了官司,懂法律的他自知难逃一死,便逃了出去,来到瓦岗组建了瓦岗军。
4.黄巢:商人
黄巢的出身并不是很高,是一个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不受看重。当黄巢年复一年的向体制内考时,不只是能力有限还是生不逢时,黄巢一次次落榜对他的心里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不知什么时间他突然悟透了人生的哲理,既然考不上,那大家都别考了,随即举起义旗,掀翻王朝统治。
5.刘福通:巡检
刘福通坐拥万贯家财,本应该过着吃喝不愁的生活,然而他不忍心百姓过着疾苦的生活,于是亲手点燃覆灭元朝的烽火。他本该本本分分的在官府当着巡检,放到现在怎么也得是县城的公安局长。有如此财富,能够做到如此官职也说的过去。
6.韩山童:白莲教教士
白莲教在元末算是一大教,韩山童便是其中一员,不安的他为了能够快速的出头,竟然声称是宋徽宗八世孙来获取广大教徒的支持,作为皇室后裔,自然吸引来一大批的支持者,他也能够迅速的出人头地。
7.徐寿辉:贩布
徐寿辉在当时是一介布贩子,由于连秀才都考不,便成了布贩子,由于做生意常年走南闯北结识了江湖上一大批英雄好汉,在江湖上闯荡久了,他还是想要进入体制内,为了快速的完成自己理想,黄龙托梦+盐水发光便应时而生。
8.李自成:哨长
大名鼎鼎的闯王是起义中的佼佼者,其实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比农民稍稍高出一截。他早年是银川驿站的驿卒,每天跑马送公文,给领导打打杂,后当了哨长,手下也是三五十号兄弟。如果将他的职位放到今天来讲,多少也得是个排长。由此可见在当时,李自成还是具有一定起义能力的。然而随着崇祯大搞裁员,他赖以生存吃饭的工作丢了,一怒之下投了农民军。
9.张献忠:捕快
张献忠早年也是一个捕快,天天在街上转悠,穿官服、挎腰刀,负责缉盗剿匪,威风凛凛。体制内的都知道如果得罪了领导,那么就别想升职加薪了,张献忠的人生也是不走运,偏偏得罪了领导,彻底堵死了他升迁的路,甚至差点丢了脑袋。由于当捕快时见惯了百姓疾苦,在被逐出官府后,张献忠不想就此脱离体制,于是趁着民怨沸腾之际,振臂一呼,拉起了自己的起义军。
10.洪秀全:童生
洪秀全还不是秀才呢,如果他要考上秀才就不会造反了。五次三番的参加考试,可就是怎么也考不上,在乡亲们的眼中只有考上秀才甚至更近一步才是光宗耀祖,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了洪秀全。在乡亲们眼中他是尖子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同学中是佼佼者,怎么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呢?实在是令人费解。一个渴望功名的书生,注定得不到他想要的。也正是没有考上,才成就了太平天国。
11.王世充:郑王
王世充
王世充的起义军应该不是农民军,毕竟王世充在隋朝时的职位一度权倾朝野,是威震四海的诸侯,不是出身底层的穷苦百姓,更不是靠农民军来成就自己的霸业。
12.方腊:漆园主
方腊是拥有百亩漆园的富商,不算是富甲一方,在当地也算是小有成就。就是这么一个富商,怎么忍心放弃自己产业揭竿而起呢。因为朝廷毫无道理的剥削他们,花岗石风暴席卷各地,让他们的生存十分困难,方腊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得振臂高呼,发起了对宋徽宗的挑战。
13.刘邦:小吏
刘邦
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在起义之前的地位其实并不算低。在外人看来是一介小吏,但是他们位置放到当今社会怎么也得是村治保主任,或者是派出所所长一类的职位,这么看来刘邦的职位还是高出农民好几个挡位。包括后期起义的过程中,他带着自己在职场上的朋友才夺取了天下。
14.陈友谅:文书
陈友谅的才能是不容小觑的,他的起义军差点干翻朱元璋,要不是常遇春等人的护驾,也许明朝就该姓陈了。其实陈友谅当年默默无闻的在体制内工作,给领导整理整理文件,放到现在怎么也得是局长秘书。
15.窦建德: 二百人长
窦建德
窦建德先后担任后里长、二百人长等职位,放到现在估计是个乡镇民兵队长(村级干部)。在隋末百姓备受压迫之际,窦建德看不得百姓受此疾苦,于是揭竿而起,差点掀翻隋朝帝国。他也一跃从“体制内”化身为“义军长官”。
“非典型农民”用一生证明:掀翻历朝历代的,从来不是锄头,而是洞察时局的眼光、调动资源的智慧,以及敢于冲锋向前的胆量!他们每一个人深谙民间疾苦,同时手握资源人脉,他们只是在等,等一个能吹起一切的风口。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