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是很多人身体状态出现转折的年纪。
特别是那些从中年开始就一直吃降压药控制血压的人,在到了这个年纪以后,竟然有不少人出现了共性:走路慢了、记性差了、反应迟钝了,甚至连睡眠质量也变差了。
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吃降压药,到了老年期,真会带来这些问题?
这个问题不只是身边人常常提起,近年来在一些大型健康调查中也被频频关注。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健康真相。
血压控制好了,为什么人却“老”得更快了?
很多人以为只要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就算健康达标了。但长期服用降压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安全选择。70岁左右的老年人,身体的代谢、肝肾功能都在下降,如果还维持中年时的药量或种类,反而容易引发新的问题。
常年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的人,到了老年后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钠血症,会让人整天昏昏沉沉、走路不稳,甚至频繁摔倒。看似“控制住了血压”,但身体的整体状态却在悄悄走下坡路。
一些老年人因为服药过量或药物叠加,导致血压被压得太低,脑部供血不足,结果反而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70岁后,身体出现这3个变化,和降压药关系不小
第一种常见变化,是站起来头晕。
这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很可能和吃的降压药有关。尤其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的人,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这种头晕不是普通疲劳,而是大脑瞬间缺血的信号,严重时可能诱发跌倒、骨折,甚至脑出血。
第二种变化,是腿脚无力、肌肉萎缩。
一些老年人服药后活动明显减少,走路也不稳。原因之一,是某些降压药会影响钾、钠离子的平衡,肌肉功能受到影响,久而久之,肌肉量减少,整个人看起来“没劲儿了”。
第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夜间频繁起夜。
有些降压药,尤其是利尿类药物,如果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服用,很容易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长期下来,睡不好觉,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不同降压药,对老年人影响差别大
并不是所有的降压药都会造成这些问题,但在选择药物时,如果忽视了个体差异,就容易“吃错药”。
普利类药物(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在年轻时使用效果不错,但到了老年,如果肾功能下降还继续使用,可能会引起血钾升高,甚至损伤肾脏。
而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虽然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引起血压过度下降,部分老年人会感到乏力、嗜睡。
再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虽然副作用较少,但不少人会出现脚踝水肿这种不太受重视的小问题,看似不严重,其实长期存在会影响走路、站立的稳定性。
简而言之,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的影响差别很大,不能“吃一辈子不换”,也不能“别人吃啥我也吃啥”。
很多人忽略的一点:长期用药也需要“复查”
调查数据显示,很多70岁以上的老人,服用降压药的年限超过20年,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已经至少3年没有复查过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这就好比开车十几年,却从来不保养发动机。时间一久,哪怕最好的药,也可能因为身体条件变化,变成“伤身”的负担。
一个典型例子是老年人肌酐升高但没有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但如果继续照常吃一些对肾功能有影响的降压药,可能会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还有些人明明已经进入了“收缩压高、舒张压低”的状态,却还在按年轻人的标准调药,结果出现大脑灌注不足,整天犯困、健忘、反应慢。
这些看起来像“老了”的表现,很多时候,其实是降压药用得不对造成的。
降压药不是不能吃,是要“吃得聪明”
吃降压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吃得太久不调整,吃得太固定不复查。
到了70岁以后,医生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化降压”,也就是说,目标不是把血压压得越低越好,而是让人感觉舒服、清醒、能活动,血压也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就可以。
有些人本来吃三种药控制血压,但到了老年,生活节奏慢了、压力减小了,饮食也清淡了,血压本身就有下降趋势。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减量,甚至停掉一种药。
还有些人因为夜间血压低,白天高,可以把药物的服用时间做调整,比如早上吃长效药,晚上换成短效药,避免夜间低血压。
关键在于:药物要根据身体状态,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杨弋,陈志刚.不同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2):1176-1179.
[2]李云,王立新.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在老年患者中的管理策略[J].中国基层医药,2023,30(04):456-459.
[3]赵明,胡志斌.利尿剂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利弊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8):1801-180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