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拉美新说观点
一名在哥伦比亚国家监护体系下度过一生的27岁残疾男子,险些被他唯一的“家”彻底抛弃。在一份里程碑式的裁决中,该国宪法法院介入,要求国家必须继续为其提供保障。 这起个案,揭开了哥伦比亚福利体系深处一道被忽视的伤疤。
丹尼尔对母亲唯一的记忆,是她被父亲用铁链捆绑在床上的场景。当母亲终于被解开束缚时,积压的怒火便会倾泻在年幼的丹尼尔和他的姐妹们身上。他记得有一次,父亲将年仅四、五、六岁的三个孩子一同推下悬崖。丹尼尔满脸是血,却无人为他包扎伤口。直到2004年3月,一名市政监察员在该国北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发现了这几个明显处于被遗弃状态的孩子,这场漫长的悲剧才得以曝光。
救援,本应是一段崭新生活的开端,但对丹尼尔而言,并非如此。残疾与被遗弃的阴影,如同与生俱来的烙印,始终笼罩着他的人生。如今,27岁的他终于等来了一纸判决——哥伦比亚宪法法院裁定,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ICBF)必须继续为他提供保护。此前,该机构曾以他已成年为由,数次终止对他的援助。
人们发现他的那天,他浑身污秽、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且发育呈现出明显的迟缓。从那一刻起,他被安置在不同的替代家庭中,由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开始漫长的“权益恢复”过程。
初期的医疗诊断明确揭示了他状况的严重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胃炎、认知缺陷及慢性失眠。一份法医评估报告则描述他词汇量匮乏,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与社交能力,曾遭受严重虐待和情感剥夺,牙齿状况亦是极差。本应用于记录成长与进步的档案,很快填满了一连串关于攻击性、适应障碍及挑衅行为的报告。
国家的保护体系勉强维持着他的生存,正式宣告他处于被遗弃状态,甚至一度为他启动了收养程序。但随着岁月流逝,他的困境反而愈发深重。他始终未能融入一个稳定的教育计划,与寄养家庭或收容机构的关系更是充斥着无尽的断裂与冲突。
真正的悲剧,在时间的流转中悄然显现。根据法律,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的法定监护权仅覆盖至18岁,对于身患残疾或缺乏亲属支持网络的特殊个体,可酌情延长至25岁。 然而,早在2019年,当丹尼尔年满21岁时,他就首次收到了保护措施将被终止的通知。他形容自己当时被“像一条狗一样赶上了街头”。尽管他提起的第一次监护权诉讼成功延缓了援助的终止,但那个不可避免的结局,似乎仍在前方等待着他。
2024年7月,年仅26岁的丹尼尔再次收到了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终止其保护措施的命令。这一次,机构给出的理由是:他未能遵守医疗预约、忽视康复计划、擅自离开寄养家庭,并且,他正因一起涉嫌对国家监护下的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的行为而接受调查。
关于这起涉嫌性侵的案件,受害者是一名11岁的女童,她指控丹尼尔触碰了其私密部位。对此,宪法法院在判决中特别指出,这暴露了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主导的保护体系存在“组织性缺陷”,即允许成年人与儿童及青少年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
综合所有情况,福利机构认为应将丹尼尔转移至其他专业机构。但他辩称,自己既无稳定收入也无固定住所,更没有任何家庭支持网络,且经官方认证存在超过50%的身体和智力残疾。于是,他再一次向法官寻求帮助。在一份宪法保护诉讼中,他请求法院恢复其基本权利,保障他的食物、住所,并为他制定一项真正的人生规划。他向法官强调,自己微薄的收入全部来自非正规渠道,是靠着上街“拾荒”,才勉强获得那些国家未能提供的基本物资。
该案最终被提交至宪法法院进行审理。宪法法院第二复审庭在判决书中认定,丹尼尔的尊严权、生存权、健康权及劳动权正面临着切实且严重的侵害风险。法院承认,尽管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曾尝试促进其发展自主能力,但并未能针对其特殊的残疾状况及坎坷的人生经历,采取真正具有差异化的关怀措施。法院同时警示,由于缺乏适当的过渡与衔接安排,丹尼尔融入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的机会已受到严重限制。
这份裁决的措辞异常严厉,不仅要求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对丹尼尔的状况进行全面的重新评估,在为其制定人生规划时必须采取差异化方案,确保他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获得照护,更要求该机构调整内部准则,以避免未来有更多类似的案例陷入被彻底遗弃的境地。
这起个案,折射出的是一个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
ICBF收容的18岁以上青年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正在为9748名18岁以上的青年提供“权利恢复”服务。其中,有2642名年龄超过25岁且身患残疾,另有超过1000人虽无残疾,却同样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网络。
宪法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亟需国家层面妥善应对的结构性问题”。
法院警示道:“本案揭示了针对特殊情况的指导方针的缺失——这些年满25岁的人士,因其进入福利计划时的特殊背景及个人境遇,与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其基本权利正因此受到严重威胁。根据福利研究所的报告,目前有1153名无特殊状况的18岁以上青年受其保护,另有346名成年服务对象尚未确定其残疾状况。”
尽管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设有“梦想计划:展翅高飞”等旨在帮助青年过渡到独立生活的项目,但这仍不足以满足那些年满25岁且缺乏支持网络的群体的庞大需求。宪法法院因此裁定,福利机构必须采取能够避免儿童与成人混居的照护模式,这既是为尊重儿童的最高利益,也是为保障成年人获得适宜的居住空间。
该裁决同时要求,福利机构必须调整其内部指导方针,纳入针对25岁以上、无任何社会支持网络的人群的专门保护机制,并与国家家庭福利体系中的其他机构协同努力,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过渡至自主独立的生活。
裁决书如此阐述:“因其在国家保护体系中的成长经历,那些离开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时已年满25岁的青年群体,具有一种特殊的脆弱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既缺乏家庭支持网络,亦无力凭借一己之力保障自身的福祉与生计。”
丹尼尔的故事,始于公路边的尘土,如今则化为一声振聋发聩的司法呼吁:国家不能背弃那些从未拥有过家园、在自己羽翼下成长的孩子。在哥伦比亚,有太多童年,是在家庭的缺席与制度的承诺之间徘徊。理论上,国家本应是他们权利的最后守护者。然而在现实中,这份承诺却常常异化为冰冷的程序、与社会根基的断裂,以及一种永无止境的、如影随形的被遗弃感。
当国家成为“父母”,它该如何履行这份沉重的责任,直到孩子真正能够独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思考。
作者信息 玛丽亚·维多利亚·卡西多·G(María Victoria Rengifo Casado)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