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美国社交问答网站Quora上,一位网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低头,美国是否应该继续加征关税,直到中国屈服为止?”
当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谁依赖谁更多就能算清的事。
加征关税这种冷战式的经济武器,在今天全球高度互联的供应链中,还能否真正起到战略压制作用?如果不能,那继续加码的意义何在?
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产业韧性远超美方想象
从美国首次大规模启动对华加征关税开始,美国的贸易政策就明显转向一种强压式的经济对抗策略。彼时的政策初衷是明确的: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入门槛,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进而刺激本国就业和产业复兴。
然而过去几年,数据显示,这一策略并未带来预期效果。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数据,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总额超过了5500亿美元。美方本希望借此迫使中方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让步,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并未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妥协,反而加快了供应链本地化与多元化的步伐。
美国的通胀压力在疫情后持续上升,而关税的累积效应正是推高美国通胀的隐性因素之一。即使拜登政府暂时维持了部分关税政策,但其内阁成员屡次公开表示这些关税“并非最有效的应对手段”。
加征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转嫁行为。美国消费者最终是这场“经济战争”的买单人。以家电、家具、电子产品为例,来自中国的商品占据美国市场的很大份额,关税提升带来的成本上涨最终反映在零售价格中。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EPI)202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多支出1300美元用于购买被加税商品。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关税“打击对手”,结果却在不断消耗自身国民的购买力和企业的利润空间。
到头来,这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让美国企业怨声载道,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取消关税政策。特朗普口中“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在关税政策的层面上,正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在很多美国公众的认知中,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经济体,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但现实早已不同。根据中国商务部2024年发布的数据,美国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占比已降至14.2%,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的市场份额则持续上升。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经历了中美贸易战之后,已经明显加快了供应链自主化和区域内循环的布局。例如,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在遭遇美国制裁后迅速调整研发策略,加大对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的投入,部分业务已经实现脱离美国供应体系独立运作。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班列等多边合作平台,正在构建“去美元化”与“去美国市场依赖”的外贸新格局。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加征关税,中国也并不处于必须妥协的地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与产业链整合效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没有可替代的对手。无论是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还是中低端消费电子,中国的规模优势和成本效率,短期内几乎无可替代。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中国经济“认输”,但结果是中国适应了封锁、绕开了依赖,并在某些领域开始反向输出规则。这种变化让以为自己握有经济主导权的美国,逐渐发现手中的筹码正在失效。
特朗普是要给中方极限测试?
特朗普的风格一贯以“对抗性强”、“行动迅速”著称。2017年上任后,他迅速退出TPP、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把对华关税作为其“美国优先”经济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25年上台后,他再次提出将对中国商品加征50%甚至更高的关税。
但这类极端贸易政策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把全球经济博弈简化成零和游戏,忽略了现代经济高度依存的现实。美国国内制造业并未因关税而出现复兴,反而因为成本上升、供应链混乱在多次波动中元气大伤。
以亚马逊为例,该公司在过去两年中已裁减超过2.7万人,主要集中在物流和跨境电商部门。这些裁员并非完全由于技术性调整,而是与国际商品流通成本上升直接相关。关税让美国企业面临“两难”:要么提高售价失去竞争力,要么降低利润维持市场,最终结果往往是裁员止损。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但实际效果是让美国消费者付出更高代价、企业承受更大压力、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双重反噬。
面对美国不断加码的关税压力,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不会低头,不会妥协,会进行必要的反制。这种态度并非一时情绪,而是建立在历史经验与现实判断基础上的战略选择。
早在19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在强压下妥协。当时的中国远没有今天的基础设施、工业能力、外贸体系,但依然选择硬抗,最终赢得了尊重与安全。
如今的中国,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制造能力全球领先,产业链完整度世界第一。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做出的“坚决不退让”姿态,不是情绪化反应,而是战略自信的体现。
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也没打算在压力下屈服。正如毛主席所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种历史观念虽然简朴,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反映了中国社会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心理底色:不怕事,不惹事,但绝不退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