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军旅剧都是硬汉端枪冲锋、炮火连天的热血戏码,可《归队》一开播就把我看懵了——胡军饰演的老山东,带着小队在零下30度的林海雪原里啃树皮、化雪水,分饼子时掰指甲盖大的一块塞给战友,自己饿得头晕眼花还得绷着「排长」的架子。这哪是「英雄」?分明是一群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普通人。

原以为《归队》是打仗剧,没想到被东北抗联的「窝囊」戳中了

但就是这些「窝囊」细节,让人看得揪心又上头。老山东为救队员孤身闯匪窝,被土匪用枪指着脑袋时,手心里的汗把棉袄都攥湿了;李乃文演的汤德远,一开始被战争吓破胆想当逃兵,却在目睹日军暴行后,红着眼眶端起枪嘶吼「中国不能亡」。剧中连「马粪里找粮食」这种真实历史细节都还原了,演员们指甲缝里永远黑乎乎的,脸冻得发紫,鼻涕眼泪结成冰碴,看得人直想冲进屏幕给他们递件棉袄。

原以为《归队》是打仗剧,没想到被东北抗联的「窝囊」戳中了

最绝的是人物的「不完美」。老山东回家见妻儿,儿子断了腿却不认他,那句含混的「爹」刚出口,他却不敢回头——因为抗联战士一旦回头,就再也迈不开赴死的步子。蒋欣演的酒馆老板娘大阔枝,平时见风使舵,关键时刻却把抗联战士藏进地窖,自己端着菜刀跟日军周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角色,比「高大全」的英雄更让人破防。

原以为《归队》是打仗剧,没想到被东北抗联的「窝囊」戳中了

看完才懂,《归队》「好看」不在枪林弹雨,而在它撕开了战争的残酷外衣,让我们看见那些在极寒、饥饿、恐惧中咬牙坚持的普通人。就像老山东说的:「咱不是天生不怕死,是身后就是爹娘,退了就得当亡国奴。」这种真实到扎心的「窝囊」,反而让抗联精神有了滚烫的温度。当片尾曲《松水东流》响起,马头琴呜咽着穿过雪原,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身影,早已成了观众心里永远的英雄。

原以为《归队》是打仗剧,没想到被东北抗联的「窝囊」戳中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