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424年6月的一个黄昏
       ,一望无际的漠北草原上,孤烟苍穹,长河落日,洁白的羊群就像是天边的云朵一样,慢悠悠地晃动着,
       一支长长的队伍缓缓地出现在远方。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归来
       ,明军铁骑这一次直打到狼居胥山,沿途追击鞑靼阿鲁台所部,并顺势灭掉了尾大不掉的朵颜三卫。


       大军一路漫漫凯旋而归,在行至漠北蒙古一个叫清水源的地方时,踌躇满志的朱棣想起汉时窦宪勒石燕然的功绩,一时豪气勃发,
       让随行大学士杨荣撰写扫北实录
       ,并将之篆刻在清水源的一处石崖峭壁上,
       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赫赫武功。
       当大军进入内蒙古境内的榆木川时,常年征战的朱棣突感身体不适,随即病重难行。深知大限将至的朱棣安排好后事,将大明帝国传给了长子朱高炽。
       1424年8月
       ,夕阳斜照,
       在位22年的朱棣
       满怀着对万里江山的留恋与遗憾,
       心有不甘地撒手西去了。


       在朱棣的内心深处,他一定还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做,还有太多的谋划未能实施,只要上天再给他20年的时间,他一定能将大明帝国治理的万国来朝、远迈汉唐。
       一、雄才伟略的永乐大帝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从年少起即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戎马倥偬,
       11岁时被封为燕王
       ,永镇幽州。
       朱元璋这一生中,除了长子朱标,最喜欢的就是雄才大略的朱棣,曾当众说朱棣
       “最像自己”、“异日安国家者必燕王也”
       。


       纵观朱棣煌煌烈烈的一生,奉天靖难,
       迁都北京,五征漠北。
       他异常重视国家和领土的完整,征南方收回交趾,在东北部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新疆设立了哈密卫,在湖广推行土司制度,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措施,
       铸就了大明王朝铁桶般的江山。


       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胸怀海洋战略的帝王,他对大海的渴望和眼光,也是历代帝王所不具备的。
       先后六次派遣郑和远航
       ,最远处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领先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整整一个世纪。


       郑和每至一处,就按照朱棣的旨意立碑记事,这成为中国南海疆域最早的依据之一。
       如果此后历代帝王能够将朱棣的海洋战略继承一二,也许中国就不会错过一个伟大的航海时代。
       他极其重视文治,广开学校,首创内阁,重组监察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数百年的官制。
       他
       历时二十年编修的《永乐大典》
       ,共22877卷,包罗了先秦百家以来的所有经典,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存世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他励精图治,他宵衣旰食,他拼命地想向敬重的父亲和大哥证明,他也可以当一个好皇帝,他也有能力带领大明走向巅峰。
       “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明一代,朱棣的子孙也许有荒唐的,有胡闹的,但无一例外都是铮铮铁骨。
       大明享国276年,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自少年从军,到病逝于大军凯旋途中,朱棣不愧是马背上的皇帝。在他一生的戎马中,漠北征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浓墨重彩。
       二、五次亲征漠北
       早在当燕王时,朱棣就两次跟随岳父徐达深入大漠,北征残元,就藩北平时也曾多次率军出击塞外。
       朱棣登基后,对蒙古诸部继续实施“威压”政策,不仅迁都北平,
       还多次亲征漠北,修筑九边重镇
       ,稳固了大明北方边境。


       除此之外,朱棣还推行“施恩”策略,通过封王、赐粮、划分牧区、锄强扶弱等措施,对蒙古各部进行分化瓦解,剿抚并重。
       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
       ,
       朱棣派遣郭骥,前往漠北蒙古诸部进行招抚
       ,其中瓦剌和兀良哈部顺利接受明廷的招抚和敕封,但势力最为强盛的
       鞑靼部却拒绝了明廷的招抚
       。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
       是忽必烈后裔,一向以元朝正朔自居,不愿向明廷臣服,
       他不仅下令杀害了招抚使郭骥,还纵兵劫掠大明边境。
       朱棣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立即任命琪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
       统军10万讨伐鞑靼。
       丘福是朱棣靖难起兵的老班底,作战勇猛,对朱棣忠心耿耿。
       但朱棣深知丘福勇则勇矣,但机变不足,大军孤悬塞外,一切只能依靠统军之人的谋略和果决。
       常年跟蒙古人作战的朱棣深知北征艰难,放心不下。
       《明史·成祖本纪》
       记载,朱棣临行前对丘福耳提面命:
       “
       毋失机,毋轻犯,毋为所殆。一举未捷,俟再举,尔等慎之。
       ”
       但是朱棣的担心终于成为现实。
       丘福出塞后,早就将朱棣的嘱咐抛之脑后,靖难之役中,每逢大仗攻坚,丘福总是作为前锋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功勋卓著,战后被朱棣许为靖难第一功臣。心高气傲的丘福出塞后,并没有把鞑靼放在眼里,一路轻敌冒进。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仿效游牧民族的传统战法
       ,以小股敌军诈败、骚扰,不断扰乱丘福的判断,
       诱使明军孤军深入
       ,同时充分利用了草原的气候和环境,
       一点一滴的消耗明军
       。


       左右副将看出蒙古军诱敌深入的计策,纷纷向丘福进言:
       “敌示弱,诱深入,进必不利。”
       奈何丘福一心想立下蓝玉那样的不世之功,幻想着一战而灭蒙古,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谏。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诸将泣下苦谏,福皆不听,厉曰违者皆斩,令下后即先驰,诸将不得已随行。”
       终于在胪朐河(今外蒙古克鲁伦河)流域,
       养精蓄锐的鞑靼大军完成了合围,趁夜伏击了明军营寨
       ,长途行军后精疲力尽的明军没有丝毫防备,黑夜里自相践踏,被鞑靼骑兵沿河追杀,遗尸百里。


       一天一夜之间,十万明军全军覆没
       ,丘福也死于乱军之中,明军的鲜血染红了整个胪朐河。


       胪朐河之役可以说是大明立国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此时距离丘福誓师出征,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胪朐河惨败的消息传到南京,
       朱棣雷霆震怒
       ,不禁剥夺了丘福的爵位,还下令调集诸路兵马,准备亲自出征。
       永乐八年(1410年)3月,朱棣让太子监国,以视察边疆为由,
       亲率五十万大军征伐鞑靼
       ,
       这是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次北征。


       听闻朱棣御驾亲征,
       本雅失里不敢直缨其锋,避而不战
       。明军行至胪朐河时,朱棣率全体将士祭奠了阵亡英灵,然后下令全军出击,
       终于在斡难河以西追上了鞑靼主力。
       朱棣亲自领军冲阵,这一役明军各奋其勇,大败鞑靼,本雅失里只带着几名亲信逃脱。
       获胜后的朱棣乘胜追击,兵锋转向鞑靼太师阿鲁台所部,在斡难河东北方向追上了敌军,
       明军虽胜,却被阿鲁台只身逃脱。


       此后朱棣在十四年的时间内,又先后四次亲自参与了对瓦剌、鞑靼等蒙古部落的征伐。
       六次征伐漠北,明军前后伤亡达数十万人
       ,粮草、军饷、器械耗费无数,严重影响了明廷的财政平衡。但朱棣仍然一意亲征,虽然没有取得最大的战果,但也沉重地打击了鞑靼和瓦剌,有力的遏制了蒙古诸部发展的势头。


       三、反杀朵颜三卫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
       ,鞑靼太师阿鲁台闻听明军又来,不愿意消耗实力,于是举族远遁。
       明军在大漠草原上反复搜寻了数月,都没有找到鞑靼主力。
       眼看军粮耗尽,士卒疲敝,朱棣只好下令班师。
       回师途中,路过朵颜三卫封地时,朱棣突然下令进攻,重创了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是三个由蒙古人组成的卫所,分别为
       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
       ,又称卫兀良哈三卫,三卫都拥有极强的骑兵战力。


       朱棣在起兵靖难前
       ,深知自己兵力缺乏,于是将主意打到了亲弟弟宁王朱权身上,一番忽悠许愿之下,
       朱棣借走了宁王最精锐的朵颜三卫
       。
       《明史》记载:
       “每战陷阵冲锋皆三卫精骑。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
       燕军在靖难之役中的骑兵部队大部分都是由蒙古人组成,
       其中朵颜三卫是最精锐的突击力量。
       燕军与南军每战胶着时,就以三卫做锋矢的蒙古骑兵发起冲阵,常常无往不利,
       故而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勋无数。
       朱棣在战后也对朵颜三卫大加封赏,不仅将大宁之地尽数封给朵颜三卫,还对三卫将士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朱棣对朵颜三卫可谓是恩宠至极。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在回军途中,对立下靖难大功的朵颜三卫发动突袭呢?
       朵颜三卫封地在长城外的东北地区,跟鞑靼控制的地区接壤,两者同为蒙古后裔,私下里多有来往。
       在朱棣第一次北征时,抓获的鞑靼俘虏里,就有朵颜三卫的将领和士卒
       ,受鞑靼雇佣前来参战,
       这已经在事实上背叛大明了
       ,朱棣震怒之下,将之全部斩首。
       但此后朵颜三卫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时常引兵寇边,劫掠大明百姓。在朱棣北征时,
       朵颜三卫在阿鲁台的重金邀请之下,多次出兵暗助鞑靼
       ,威胁明军侧翼。
       朱棣对朵颜三卫的反复无常深感头疼,在第五次北征途中,他就对众将说道:“阿鲁台敢悖逆,恃兀良哈为羽翼也,朕当还师翦之。”
       朵颜三卫先是背叛,后又扰边
       ,无怪乎朱棣对其深恶痛觉了。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由于阿鲁台的避而不战
       ,导致大军师老无功,
       这就促使朱棣下定了决心
       ,要为子孙后代除去朵颜三卫这个隐患。


       明军行至屈裂儿河,
       三卫在毫无防备之下,被早有准备的明军一个突击就击溃了
       ,明军衔尾追杀四十里,三卫叛军被大量歼灭,部族首领也被斩杀,三卫元气大伤,从此对大明的威胁直线下降。


       在朱棣去世以后,他的继承人因为种种原因,终止了北征、航海和对外扩张的既定国策,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慢慢停下了它奔腾的脚步,开始了修养生息和缓慢恢复。
       虽然继“永乐盛世”后又有了“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但大明再也没有了成祖皇帝在时的雄武之气。25年后的土木堡之变,标志着大明开始从巅峰滑落。
       结语:
       五征漠北,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次亲征,打到长城以外的皇帝
       。不同于其他皇帝象征性的亲征,或者全程待在中军,朱棣却是每战必亲自率军冲锋。


       长刀出鞘,一声
       “诸将士,随朕杀敌!”
       ,明军上至统军大将,下至无名小卒,都是瞬间热血沸腾。
       每每看到前方的明黄战旗飘扬,看到那个让他们无比敬仰的矫健背影,明军总是士气百倍,奋勇争前,他们相信自己将跟随这位伟大的帝王,再次铸就大明铁军的无敌传奇。
       再也没有比朱棣更出色的帝王了,
       朱棣的生平功业,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超过了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他一手缔造的“永乐盛世”,也远远超过了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
       日月光照,唯我大明。
       朱棣无疑是属于中国封建帝王中最顶尖的那一群人,他这一生虽然毁誉参半,但却无愧于“永乐大帝”的光辉称号。
       参考资料
       《明史·成祖本纪》
       《北征录》金幼孜
       《明史列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