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小米方面为旗下顶级影像旗舰小米14 Ultra带来了售价为8799元的钛金属特别版,这一版本自亮相以来就凭借着独特的外观设计和材质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并且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缺货状态。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曾透露,该版本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复杂繁琐的MIM金属注射成型工艺,再经过后期CNC加工和表面处理后成型,再加上需要使用定制刀具,因此良率仅有50%,成本极高。

事实上,钛合金在手机产品中早已有应用,包括威图(VERTU)、Essential等厂商就曾推出过配备钛合金框架,甚至是全钛金属外壳的机型,近期的苹果iPhone 15 Pro/Pro Max、三星Galaxy S24 Ultra、小米14 Pro钛金属版也都使用了这种材质。但在不同的时期,使用这种“新材料”的意义却并不相同。例如在早期,相关厂商更注重其独特性,甚至为其冠以“钛金”这样的名号。而在当下,部分厂商应用钛合金材质的原因则更多是看重其相对更轻的重量、独特的质感,以及坚固性。

如今由于智能手机重要性的与日俱增,一直以来用户对于其所采用的机身材料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众多的机身材料中,金属材质由于更强的质感和耐用性也备受青睐,然而这种材料在手机上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手机厂商同样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早期,手机厂商曾广泛在高端机型上采用不锈钢材质,由于其具备“亮闪闪”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还有着坚固耐用的特性。然而不锈钢的密度较高,因此也带来了机身重量显著增加的问题,这对追求更轻薄机身的用户来说显然就成为了不小的负担,不过由于彼时机身尺寸还不大,因此即便更重、在手感上还不会造成太过严重的影响。但如今随着全面屏的普及,在机身尺寸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不锈钢材质所带来的增重就逐渐成为了“不可承受之重”,这也是其逐渐在手机上消失的关键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厂商开始尝试引入钛合金材质。作为一种具备轻质、高强度,且更耐腐蚀的材料,钛合金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机身重量,同时还保持一定的耐用性。例如在iPhone 15 Pro在换用钛合金后,其重量就较前代机型轻了至少18克。

不过钛合金的使用也并非没有代价,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成本也要高得多。此外,诸如处理工艺有较高要求、良率不高,以及对信号产生影响等挑战,也都需要厂商投入更多资源来逐一改善,而这些显然也都会转化为成本,并使得产品的售价最终上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钛合金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强度,但这其实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钛合金的硬度确实较普通钢材更高,但同样也有优质钢材的硬度超过了钛合金,同时钢材还可通过热处理工艺(淬火)来提高硬度,而大部分钛合金则只能通过冷加工(冷轧、冷锻)的方式来提高硬度和强度,对于工艺的要求也更高。在强度方面,由于钛合金的密度相对较小,因此在同等制造条件下,其强度和韧性略会逊色于钢材。而钛合金的真正具有绝对优势的方面,则在于其抗腐蚀性。

当然,金属材料也并非是只有钛合金这一种选择,事实上目前也有大量机型选择使用铝合金、镁合金等材质来打造中框。相较而言,这些金属材质的加工工艺更为成熟,强度也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成本有着显著的优势较低。不过由于更加“大众化”,因此也使得其很难在产品上实现差异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钛合金材质就成为许多厂商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苹果的iPhone而言,其他手机厂商在钛合金的应用上相对更加谨慎,通常要么将其局限于单独一款机型,要么就是以特别版、限量版的方式出现。其实这种策略相对更为稳妥,毕竟一方面引入钛合金的产品大多为旗舰,因此在成本控制上会相对宽松,另一方面,用户出于自身需求,往往也会选择这类有着明显差异化的产品。

但作为已经高度集成化的产品,智能手机早已不再只有金属材质这一种选择,越来越丰富的材料出现也成为了必然,并且每一种材质的选择,都是对功能性、美观性,以及用户需求的综合考量。例如在屏幕盖板部分,由于特种玻璃同时兼具透光性、耐磨性和抗刮擦性能,已经成为了中高端机型的标配。同时由于兼具质感、相对较容易加工等特性,各手机厂商也将使用不同工艺、所呈现视觉效果不同的特种玻璃后盖,应用到了大量产品中。

如今除了金属和玻璃材质之外,手机上还广泛应用了其他材质。例如陶瓷材质,就因为独特的光泽、质感,以及耐用性,在部分高端产品上出现,素皮材质则以柔软、耐磨的特性,为用户提供了更舒适的手感,而芳纶纤维(凯夫拉)这种高强度的轻质材料,也被应用在部分机型上。而这些材质不仅各自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还能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提供诸如耐用、抗冲击等方面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突出机身外观方面的差异化,部分厂商还开始使用诸如“双拼”、“混搭”的方式,来将更具视觉吸引力的方案带给用户。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入非金属材质、并提高坚固性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一些金属材料所带来的挑战,例如无法搭载无线充电功能、降低了天线设计难度等。

事实上,如今机身材质的多元化在本质上,也是差异化竞争的一个环节。虽然部分用户或会对某一种材料有着更高的需求,但显然合理应用不同材料的特性,在保障功能性的同时、兼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而随着这种材料多元化策略的推进,未来智能手机不仅将会在外观设计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功能、成本方面的平衡,也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实际价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