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种稻子已经满足不了咱们航天员的科研需求了,神舟十八号将首次在太空养鱼。
       选择了斑马鱼和金鱼藻这个“黄金搭档”作为循环水生生态系统载体,主要还是考虑到斑马鱼作为继大小鼠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模式动物,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7%,与哺乳类动物各功能机理高度相似,是理想的脊椎动物研究样本。


       我们知道,航天员在太空已经种植了水稻,小麦,生菜,矮杆蕃茄,拟南介等作物,实现了在轨种菜的梦想。但是要想在太空吃上肉,或者让人类在太空繁衍,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试验。这也是我们“耕渔太空”梦想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试验舱中,就有很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实验项目,比如开展斑马鱼、拟南芥、线虫、果蝇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
       其中,“太空养鱼”养的就是斑马鱼,因为该鱼与人体的基因、生理特性都十分相似,本来就是“全球第三大模式动物”经常被用来当作生命科学研究的样品。


       除此之外还有斑马鱼比较小,通常只有3-4厘米,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能达到每年6-7次,具备了太空研究样品的需求。


       而要想在太空养鱼,就必须要具备自给自足的环境,因此用“斑马鱼+金鱼藻”组建密闭空间实现自循环系统都显得尤为关键。
       这样可以利用藻类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给斑马鱼呼吸,而后者则呼出二氧化碳给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两者生态依赖很高,于是形成了“黄金搭档”。
       因此选择斑马鱼作为样本,使得我们更容易在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实现实验目标。


       在问天实验舱,科学家搭建了一个小型密闭的生命生态系统,主要研究对象是斑马鱼。这个“水族箱”封闭的,里面有1升多的水,几条斑马鱼,以及一些藻类和微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鱼类被视为“消费者”,藻类就是“生产者”,而微生物则是“分解者”。一个完整的水生态循环系统就建成了!


       其实,斑马鱼上太空历史很悠久,1976年就曾经到访过前苏联的“礼炮五号”空间站,而在2012年,日本空间局也造了一个水族箱送上了国际空间站。不过他们只是研究鱼类本身,我们则是放大到人体太空健康和脊椎动物研究层面。
       与小白鼠相比,斑马鱼繁殖力强、发育迅速、胚胎透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等生物学特征,更加便于科学研究。但在2012年前,国内对斑马鱼的研究却非常“小众”,只有少数实验室在开展相关研究。


       但是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已经着手于建立自己的“斑马鱼国家队”。中国的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也成为公认的国际三大斑马鱼资源库之一,产量占到全球3成。
       2014年,我国开启了太空养鱼项目。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承担了研发任务。为了实现中科院武汉水生所译出的养鱼设想,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光让小鱼接受膏状食物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上藻类与鱼类的供氧平衡更让团队焦头烂额。好在8年时间里因为团队的努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2019年,太空鱼缸在“问天舱”发射前地面模拟实验全部合格,与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实验柜系统配合天衣无缝,才有今天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执行“太空养鱼”的任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