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欧洲唯一一张反对票,是谁投的?

在上世纪40年代的风云变幻中,中国与美国、苏联等大国肩并肩站在了世界舞台上,共同签下了《联合国家宣言》的重要文献。随后,于1943年,这些国家再次携手提议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机构,旨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这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联合国的雏形。

正是因为中国在这一伟大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到了1945年,这些常任理事国以及其他成员国共同见证了《联合国宪章》的诞生。

然而,好景不长,内战的阴云很快笼罩了中国,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争取重新加入联合国的道路上,中国面临了美国的连续阻挡,这一幕持续了长达22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世界局势波诡云谲,美苏的冷战格局逐渐成型。而中国,虽身处孤立之中,却未曾放弃追求自强不息。它不仅派遣了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国之雄风,同时还制定并实施了若干五年计划,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为了自主自强,在六十年代初,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相继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震惊了世界。

终于,在1971年,转机到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一个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投票在此举行。几乎130个国家共同参与了表决,中国以压倒性的赞成票胜出,正式重返联合国,并重新获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公布结果的那一刻,会场内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彰显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在这次表决中,共有76个国家投出了赞成票,其中非洲就有26个国家站在了中国这边。

而在欧洲,除了一国之外的其他23个国家也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这包括了法国、丹麦、白俄罗斯、冰岛、意大利、英国和瑞典等。此次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全面恢复,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的来临。

美洲的政治风云也展现了意料之外的景象。加拿大,这个众所周知长期紧随美国步伐的国家,出人意料地在这关键时刻投下了赞成票,这一举动无疑在会场内掀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人们对这一突破性的选择感到惊讶。

同样地,美洲的其他国家如墨西哥、秘鲁也毫不犹豫地为中国的归来贡献了自己的一票。亚洲地区的支持同样强烈,其中包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邻国——印度、蒙古、以色列、新加坡等,共计16个国家站在了中国这边。

然而,让全场议论纷纷的不仅仅是欧洲几乎一致的支持态度,还有那唯一选择反对的国家——马耳他。这个坐落在地中海心脏的岛国,虽小却饱含故事。马耳他,一个只有31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拥有着四十五万的人口,它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地中海心脏”的美誉。这里冬暖夏凉,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可是,马耳他之所以成为反对票中的孤独声音,背后有着它自己的考量。由于国土狭小,马耳他深知自身生存的艰难,因此自1965年彻底独立后,它选择了寻找一个强大的盾牌——美国。

在美国经济的支持下,马耳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因而在这一投票中,出于对未来利益的考虑,它选择了紧跟美国,成为了欧洲独一无二的反对声。这不仅是一张投票,更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中美两强的关系尚处于未铸造的冰冷状态。美国作为先行者,投下了反对之票。

马耳他,出于对美国的追随和巴结,也随之投下了反对。但命运的轮盘转动迅速,令人瞠目的是,仅一年后,中国与美国搁置分歧,通过“乒乓外交”震撼世界,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马耳他见状,也迅速调整航向,跟随中美关系的变化趋势,与中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中国对马耳他的过去选择并未斤斤计较,反而展现出大国的气度和合作精神,与之签订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并在90年代为马耳他建设了一所医疗中心,为当地民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这段历史中还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除了欧洲的马耳他,亚洲也有四个国家站在了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边,包括与中国有着复杂历史纠葛的邻国日本。当时,中日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加之历史遗留的问题,两国的关系充满了挑战。

作为美国忠实的盟友,日本紧随其后,投下了反对票。然而,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那年,日本也与中国握手言和,宣告两国关系的新起点。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以及菲律宾,这些国家当时也选择了反对。但历史的浪潮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中国最终重返联合国的大势已定,这些国家的反对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