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朝廷与河北之间的恩怨持续了二三百年,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不服周”,那么唐朝时期的河北就是“不服唐”。

导致这个百年恩怨的“罪人”有四个,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周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

要想理清楚这段“百年恩怨”,我们首先要从唐朝的本质谈起。

大唐本质上是对西魏、北周、隋朝的继承,是一个由关陇门阀集团所把控的利益集团。

“关陇门阀集团”(由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概念)由西魏权臣、北周的实际开创者宇文泰所奠定,自这个集团诞生后,影响了中国四百多年的历史。

关陇门阀是指关中、陇右地区的军事贵族集团,他们既包括外来的鲜卑贵族,也包括当地的地主豪族集团,二者相互联姻,构成一个掌控军政大权的垄断利益群体。

最早的关陇门阀以“西魏八柱国二十四大将军”的家族构成,其中就包括了西魏皇族元氏、北周皇族宇文氏、隋朝皇族杨氏和唐朝皇族李氏。

由于宇文泰创建这个集团时,西魏仅仅是个割据小政权,与之对立的是东边的东魏(后来被高氏北齐取代),因此属于东魏、北齐势力范围的河北豪族集团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了关陇集团之外。

这就麻烦了,北周、隋朝虽然统一了北方,乃至全国,但占据政治中心的核心势力却依然是代表关陇地方利益的小圈子。

隋炀帝很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他迁都洛阳,疏通大运河,准备再次迁都江陵,目的就是摆脱关陇集团对朝廷的深度控制,可惜失败了。

李渊为何起兵,仅用了四个月就从太原打到关中,并占领长安,他为什么这么牛?请那些鼓吹李世民的盲粉醒一醒,原因绝对不是李世民有多厉害,而是李渊太牛,他的唐国公身份就是获得关陇集团票仓的武器。

所以,本质上李渊建立大唐跟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实是异曲同工,后者与豪门士族集团达成利益共同体,被推上了皇位,前者关陇集团的身份让他成为天选代表。

但麻烦随之而来,李渊代表的关陇集团毕竟是个地方利益集团,关东集团呢?谁来代表他们?他们能接受在李唐当“二等公民”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交代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关东”不是今天的山海关以东,而是指潼关以东,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河北”是指今天的河北、北京,以及辽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第二个概念,关陇集团、关东集团,都是指士族集团,即以读书做官为职业的家族,跟普通的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

您可能立刻就会想起来两个大佬,一个是以洛阳为中心的王世充大郑政权,另一个就是以相州为中心的窦建德大夏政权。

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王世充相继被俘,大郑、大夏灭亡了,大唐终于一统江山。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窦建德死后仅仅一个月,其部下刘黑闼就卷土重来,河北再度沦陷。李世民奉命出征,打败了刘黑闼。岂料,李世民刚刚撤军,刘黑闼二次崛起,又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土地,直到太子李建成出马,才彻底平定了河北治乱。

史书将河北之乱的责任推给了李渊,认为李渊不顾李世民的反对杀了窦建德,激怒了河北士族集团。

不过,有部分史学家却认为,这个责任不在李渊,而是李世民,从细节来看,应该是李世民篡改了历史,将责任推给李渊和李建成。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窦建德的死应该是李世民的主张,在打败刘黑闼之后,李世民对河北士族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政策。

当时在窦建德帐下服务的魏徵对这件事最有发言权,他敏锐地发现了李世民犯下的错误,所以才力劝李建成出征刘黑闼,一则修补李世民的遗祸,二是趁机拉拢河北士族集团。

事实上,李建成的这次出征非常成功,不光解决了刘黑闼的问题,河北士族集团也得到了安抚。遗憾的是,李建成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输给了李世民。

还记得“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吗?没错,消弭恩怨。在宣布赦免太子余党的同时,他做了一件似乎不容易看懂的事,那就是让魏徵出巡河北,并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

事实上,如果我们结合窦建德、刘黑闼事件就很容看清面貌了,此时的河北已经是李建成的势力范围,大量太子余党与河北士族集团结盟,如果李世民处理不当,必将酿成大祸。

这个时候魏徵的重要性就突出来,人们都鼓吹李世民大气、识才,我不否认,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河北的问题只有魏徵能解决。

魏徵本就是河北士族集团的一员,而且分别在窦建德、李建成阵营服务过,现在又被李世民吸纳,他做协调人再合适不过。

这不是臆测,史书记载,魏徵在河北磁州处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东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这两人在“玄武门之变”后逃亡河北,被抓住了。

这个细节再次表明,河北跟李建成的利益关系很深。

魏徵当机立断,以李世民的诏命宣布赦免二人,并且用他的亲身经历安抚、说服当地的士族集团接受了李世民。

这就是李唐王朝与河北集团的第一恩怨,虽然结局还算不错,但伤疤还是留在那里了。

武则天登基后,契丹迅速崛起,并且与武周政权摩擦不断。由于政策不当,契丹首领孙万荣、李尽忠起兵反周,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武懿宗出兵镇压。

本来这是一场针对契丹的军事行动,但武懿宗竟然将它演化为朝廷与河北士族集团之间的恩怨。

由于地缘特地,河北士族集团与契丹人之间形成了很深的利益关系。契丹起兵后,有部分士族集团或被迫,或出于利益关系,胁从了契丹。

武懿宗简单粗暴地将这些人定为“卖国贼”,对他们采取了残酷的杀戮政策,甚至连那些被俘虏的人口,以及他们的家属都一律虐杀。当时河北一片腥风血雨,老百姓称将他与契丹并成为“二害”。

从史书记载来看,武懿宗所杀害的河北百姓,数量竟然超过了契丹人。武懿宗甚至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杀光所有的河北人!

武则天对武懿宗的行为是睁一眼闭一眼,若不是狄仁杰从中协调,河北集体反唐也为未可知。

这场捅在河北百姓心中的刀再次揭开旧恩怨,它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遗毒颇深,以至于河北士族集团拒绝跟李唐皇室结亲,甚至宁可将自家姑娘晾成黄花菜也绝不嫁给皇家。

唐玄宗时期的藩镇政策,加剧了藩镇与朝廷的离心力,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河北就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也是八年平叛期间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地区。更可怕的是,旧怨再度发酵,长期脱离李唐控制的河北,反而对安禄山、史思明产生了认同感。

安禄山起兵时,从范阳到洛阳,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速度几乎就是兵不血刃,原因就一个,河北的官兵不抵抗。

即便在安史之乱后,河北民间到处修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的“四圣祠”,长期香火供奉。四个大唐帝国的反叛者,竟然被河北人当作精神图腾,这对李唐王朝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再出昏招,他竟然将河北册封给安史叛将为藩镇,导致“河朔三镇”的割据状态。

一百多年的三次恩怨,已经造成了河北的游离状态,唐代宗此举等于又给那根脆弱的纽带来了一刀。

“河朔三镇”给中晚唐带了无尽的伤害,他们多次爆发叛乱,最终引发藩镇割据在全国范围的蔓延,并将大唐帝国带进了坟墓。

唐宣宗在位时期,他曾经因为河北士族集团不肯跟皇家结亲而反思,最后的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原来是李家的姑娘太跋扈。

唉,这个被誉为“小太宗”的明君,真的是名不副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