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23日,大年初四。
       产房外人头攒动,北洋军更像热锅上的蚂蚁,全军上下都行动了起来,仿佛要把整个城镇包围,中心的产房更是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别说蚂蚁,就连一缕阳光都很难照射进去。
       这么热闹,并不是人们在欢度新年,而是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出世。这个孩子的身世大有来头,他传承着孔圣人的血液。
       全军、全城、乃至全国都在等待这个新生儿的诞生。


       “哇,哇,哇…”几声婴儿的啼哭从产房传出,伴随着13下清脆的铜锣声。
       孔圣人第77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出生了。
       北洋军上下沸腾,连开十三响礼炮庆祝。人们都说:“这孩子真会挑人家啊!出生就继承了孔子的‘遗产’,这孩子要享福了!”
       为什么一个新生儿的诞生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孔子的遗产到底是什么?


       儒家思想带来的“财富”
       在中国这片土地生活,大多数人对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了解。
       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延至今日已过千年,其被奉为“正统思想”,一直在思想教育方面有着极高的地位。
       千年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如今剩下的能有几家?儒学确实做到了千年不衰。
       儒学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自然有它的道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学思想给后人带来了硕大的财富。
       历朝历代都有人学习儒家思想,孔家77代人见证了千年的中国文化,着实不易。


       儒学文化影响极大,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推崇。
       两千余年的思想传承,儒学经受住了时代变迁。若是问孔子为他的后人留下了什么“遗产”?那么儒学思想必定包含在内。
       衍圣公——衍圣至今
       其实第一个衍圣公并不是孔子。最早在汉朝,孔子第九代后人孔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奉祀君”。
       从此,孔家后人都世袭这个爵位。


       一直到宋朝,宋仁宗改“奉祀君”为“衍圣公”。
       从第46代孔家后人开始为衍圣公第一代传承人,到孔德成正是第31代衍圣公。
       衍圣公这个爵位并非徒有其名,其具有一定的权利。
       作为衍圣公的传承人,历朝历代的国家政府都要尊重孔家。
       孔家可以专心研究儒学,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政府会按时为孔家拨款拨粮。
       孔家更像是为国家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的部门。
       一些朝代会划给孔家一大片地,分封给孔家佣人、农民,像是对待贵族一样,让孔家自给自足。


       还有一些朝代的领袖,将当代的衍圣公拉到朝廷当官。
       总之几千年,孔家一直被各个朝代以礼相待。
       众人期待下诞生的男婴
       出生在这个不平凡的家庭,孔德成生来就有自己的“宿命”。
       或许小小年纪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有多大的任务。
       对儒家思想有深度的研究人,提起衍圣公孔德成一定会非常熟悉。
       作为孔子的第77代孙,孔德成可谓是实打实的儒家思想“继承者”。
       自小住孔府、学儒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肩负着发扬儒家思想的使命。
       作为延续了两千余年的“贵族”,孔德成自出生就备受瞩目。


       出生就掀起如此波澜?因为人们都十分关心王氏腹中孩子的性别。
       因为孔德成之父只留下他这么一个孩子,而且还是遗腹子。这关系几千年的孔家传承,甚至关系到儒学正统的传承,所以才备受瞩目。
       孔德成之父孔令贻,第76代孔家传人,人已中年,膝下却无一子。
       对于寻常人家而言,有儿有女都没关系,但他是孔令贻,他肩负着延续“衍圣公”的使命。
       所以膝下无子,令他十分头疼。


       孔令贻先后有四位妻妾。
       其原配孙氏与他十分恩爱,但是还未给孔令贻生下子嗣就病逝了。随后孔令贻纳妾,但小妾仍然没有能够为孔令贻诞下子嗣。
       孔令贻不禁怀疑:衍圣公世袭30代,难道真的要断在我这?
       “功夫不负有心人”,孔令贻在娶第二任妻子的时候,成功为他诞下一子。
       但老天又和孔令贻开起了玩笑,孔令贻这个儿子在3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孔令贻人以年过半百,膝下却无子嗣,孔令贻近乎陷入“疯狂”。
       他随后又纳王氏为妾,王氏为孔令贻诞下两女。
       虽说有了孩子,但是却没有儿子,离他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1919年,孔令贻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所有人都感到诧异,难道孔家76代传承,真的要断了吗?
       这时,国民政府通过多方打听,发现王氏肚子里还有“孩子”。孔家的传承全部落在了这个遗腹子身上。
       王氏很争气,为孔家延续了香火,成功诞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第77代孔家传人——孔德成。


       努力生活,担起孔家使命
       孔德成是幸运的,他出生在孔家,锦衣玉食,万受瞩目。
       但作为孩子,孔德成是悲惨的
       ,因为在他出生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离他而去了。
       孔德成先丧父,后丧母,在襁褓之中就成为了孤儿。
       但孔德成终归是孔家后人,他有他的宿命,他有他的“任务”,他必须肩负起传承的使命。
       就这样,孔德成在其百岁宴之时,懵懵懂懂就成为了第31代衍圣公。
       他也是历朝历代头一个在襁褓中成为衍圣公的孔家后人。


       孔德成十分热爱学习儒学,这也许和他流淌的孔家血液有关。
       在孔德成5岁之时,他就能够独立完成祭祀。在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孔德成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祭祖的仪式。
       可见孔德成比同龄人都成熟。
       可能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孔德成没有一个完美的童年,因为基本没有人愿意和孔德成做朋友。
       一方面碍于他的身份,另一方面,孔家在那个动荡的时期被政府严格保护,他也没有机会和其他的孩子相处。


       孔德成从小就上私塾学习,并不会因为没有父母的管教而放松教育。
       因为是18世纪,孔德成的学习内容并不像古装剧那样枯燥。有时候孔德成还会学习乐器,有时还会和外籍老师学习外语。
       总之,孔德成的私塾,更像是为他一个人建造的学校。
       孔德成有两个姐姐,对孔德成十分爱护,把孔德成视为掌中之宝。
       孔德成从小就在两个姐姐的爱护下长大,弥补了没有父母关爱的遗憾。
       渐渐地他们都长大了,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孔德成只能望着姐姐离去。
       因为孔德成知道,孔家因为有他才是孔家,他必须坚强。


       孔德成是思念姐姐的。
       他和姐姐说:“姐姐,等你们出嫁了,孔家就只剩我了”。
       但是孔德成并没有表现得很不舍,因为他知道,孔家的脸面都在他这里,即使有情绪,也要藏在心里。
       祖辈传承的气节,从未忘记
       1935年,孔德成被国民政府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俸祀官”。
       这就意味着,孔德成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当时日本人在国内十分“活跃”。
       日本人关注到了孔德成,给孔德成发出邀请,希望孔德成能够发表演说,鼓励“中日合作”。孔德成当即回绝了日本人的请求。
       因为他从未忘记祖辈传承的骨气和民族的气节。
       不仅如此,孔德成还发表了抗日演说,
       动员国内有志之士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那年孔德成不过是热血方刚的小伙子,面对日本人的威胁,能说出这样的话着实不易。


       1949年,国民政府仓皇撤出大陆,临走前,蒋介石发出密令,必须带走三个极具影响力的人。
       分别是张恩溥、章嘉呼图克图,还有就是孔德成。
       孔德成到了台湾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传承儒学经典。
       孔德成举家搬到了台湾,蒋介石为其在台北修建了孔家庙,帮助孔德成继续宣扬儒学。
       为了让孔德成安心研究儒学,国民政府继续为孔家提供衍圣公的待遇,每个月都会单独为孔家拨款。


       作为孔子的第77代孙,孔德成在世的目的就是研究儒学,发扬儒学。
       从1955年开始,孔德成就一直在台大担任教授,期间风雨无阻,践行着先辈“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学生灌输着儒学经典内容。
       孔德成也想过回大陆看一看自己的老家,看一看自己的先辈。
       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孔家的一切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孔德成心灰意冷,不愿再回到那个令他伤心的地方。


       过了很多年,孔德成也已不再年轻。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抗日青年,变成了一个步路蹒跚的老人。
       孔德成出生在了一个动荡的时代,父母早早离世,从小在姐姐的爱护下长大。
       孔德成想起从前,想起了姐姐。
       在两岸人的帮助之下,孔德成终于和姐姐在日本重逢。
       孔德成抓着姐姐的手,激动的说不出话。
       分别时,孔德成想起曾说过,要姐姐经常回来看自己。如今再次相见,两个人都已成为了老人。


       2005年11月15日,正逢台湾大学校庆之际。学校授予孔德成荣誉博士学位,感谢孔德成50年来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孔德成很谦逊,并没有表达太多,只是觉得自己还没有教够学生,还希望能传承更多。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与世长辞。
       在世88年,时刻牢记自己是孔家后人,坚持民族气节。
       孔德成诞生百日继衍圣公爵位,3岁初次登台祭祀,直至88岁才停止学习,孔德成一世都在为儒学奔波。


       儒学思想从他的手中顺利交接给了他的后代,孔子为他的后人留下的“遗产”一代代被他的后人传承和发扬着。
       结语
       儒家思想的传承从未停止,儒学也早已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思想由古至今,为几十代华夏儿女带来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2000余年的传承,通过无数先辈积累的儒学经典,到孔德成的手中并没有停止。
       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逐步走入安稳的现代,孔德成稳稳地接住了他的这一“棒”。
       孔德成在世八十余年,在世期间将儒学思想不断发扬光大。稳稳将“儒学正宗”的头衔递到了后辈人的手中。
       孔子的“遗产”又将继续传承给下一个孔家的后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