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莱,生于浙江宁波。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学演文明戏,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
袁牧之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堪称一代电影大师,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4年,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左翼电影的经典,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 该片描述了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与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故事。 2005年,袁牧之凭借在《桃李劫》中的表演,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1935年他自编自导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
《都》片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不景气、大都市生活尔虞我诈以及小市民愚昧无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台技巧移到银幕上来,为中国影坛创造了喜剧片的典型。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头。
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
1936年,袁牧之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饰两个角色——爱国青年李涛和柳元杰。他们性格各异,形象鲜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由赵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马路天使》堪称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马》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袁牧之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导演技巧,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 袁牧之在选择演员上可谓慧眼独具,颇有胆识。他坚持启用在艺华影片公司一直扮演丫环角色的周璇扮演影片的主要角色小红。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牧之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并与宋之的、陈波儿、崔鬼等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离开上海开赴抗日前线。他还参加著名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 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他受周恩来同志委派,参加根据地的电影筹建工作。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
1946年,袁牧之回国后,同夫人陈波儿一起赴东北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1949年4月北平解放后,他奉命回京,组建全国电影领导机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并被任命为局长。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之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第一任妻陈波儿。1951年,陈波儿去世。
1955年与昆曲演员朱心结婚,他们结识于拯救昆曲。
并育有两女一男,大女袁牧女(1957年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小女袁小牧(1960年生,国家版权局工作人员),儿子袁牧男(1965年生)。
演员袁牧女 1954年袁牧之因病长期离职休养。在病中,他仍坚持创作活动。1969年被下放至湖北丹江文化部五七干校。陈荒煤1978年回京后打听袁,有的同志已经根本不知袁住在哪里了。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朱心和袁牧女曾带袁牧之生前的遗稿,寻求陈荒煤帮助出版,被出版社退回。 1984年,中国电影出版社终于借袁逝世五周年之机,推出《袁牧之文集》。
袁牧之安葬在北京的华侨公墓。墓碑用电影胶片的形式建造,也代表了他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用金色的大字写着“中国电影奠基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