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旅行是一种身体“换场”的经验。最近,一场“身体在场的旅行”的对谈,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和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特聘教授司马涛(Thomas Zimmer)从古今中外的不同媒介文本中,深入追溯了旅行的身体体验。

本次活动聚焦于旅途中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从感知的角度探讨了身体在场的旅行和在场的身体遭遇一个在动态中敞开的新世界,以及生命感官在陌生环境中获得全然不同的体验。人在旅途,走出日常;潜入陌生的城市、山林,游走在陌生的街道。这些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异域美食、天气与气候的影响、突如其来的疾病、陌生物种对身体的威胁、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这些都是旅途惯常的个人体验,也会在时间里沉淀为种种文化体验和知识经验。一方面,从徐霞客到海涅,旅行者在游记中蕴含了中西共通的旅行信条,展现了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奇遇和思考。在司马涛教授看来,徐霞客的旅行日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质朴的旅行者形象;他不避讳旅途中的困苦与危险,而是以坦诚的态度专注于个人体验,呈现出纪实文学的特征。从饮食起居到突如其来的疾病,徐霞客在日记中留下了生活的点滴,表达了对旅途的真实感受和态度。而海涅则在《哈尔茨山游记》中以诗人抒情的笔触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以幽默乐观的方式揭示了旅途中的物质困难。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中西旅行观的差异,我们得以把握同一时空下旅行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从《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中的女主谈起,顾文艳副教授围绕阿尔玛·卡尔林(Alma Karlin)与乌尔里克·奥廷格(Ulrike Ottinger)的作品,探讨了女性旅行中的身份认同、种族观念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感知等重要问题。而德国导演乌尔里克·奥廷格的三部电影则展现了通过影像媒介描绘旅行经历和文化边界的方式。其中,纪录片《中国:艺术与生活》运用了摄影师的独特拍摄手法,以异域性的视角叙事呈现出北京、云南、四川的文化景象。

本次对谈不仅丰富了观众对于旅行和文化交流的理解,也展现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在文字、视觉媒介的不同文本中,旅行的身体体验得以允许偶然性的发生,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本次活动也希望观众可以从旅行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在当下构建一种更加强烈的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身体去体验。(小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