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1990年代曾预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使全球走向整体,但他随后发现,无边的互联网迅速生发了有边的“墙”,数字技术反而加剧了全球文化的割裂。这些割裂是如何产生的?当代艺术能为这些无形界限带来哪些变化?

3月13日至6月24日,《分割之线》From the Dividing Line在巴塞罗那Caixa Fourm美术馆开展。展览汇集了“la Caixa”基金会和MACBA收藏的8件作品,参展艺术家Vanessa Beecroft、Pep Duran、Asier Mendizabal、Annette Messager、Paulo Nazareth、Francesc Torres、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和Akram Zaatari来自不同国家,他们从各自视角探索“分割之线”,涉及到物理边界如地理和边境,以及与宗教、性别相关的抽象无形障碍,以及个体之间隐藏的边界线。

展览由“la Caixa”基金会当代艺术收藏馆馆长Nimfa Bisbe、展览策展人黄梅以及CaixaForum巴塞罗那当代艺术馆馆长Mireia Domingo共同推出,此展是是由“la Caixa”基金会组织的Comisart项目的一部分。我们跟随策展人,来看看欧洲艺术家视角下,由“分割”带来的冲突,以及背后的思考。

“la Caixa”基金会当代艺术收藏馆馆长Nimfa Bisbe(右)与策展人黄梅

Q:Lunar A:黄梅

Q:为什么会对边界问题产生兴趣?

A:边界其实离我们很近,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影响我们的行动方式,还影响我们的思维以及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边界决定着信息、文化甚至个人身份的流动,而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航行时,在一个日益相互联系但又分裂的世界中,质疑和理解这些无形边界对我们的自由、隐私和归属感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Q:此次参展艺术家全部来自欧洲,对于中国艺术家,会不会有一定形式的补充?也让欧洲了解下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表达?

A: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本缘于我一直研究了五年的的博士研究论题。我在前年出版了《今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这次展览的《分割之线》是这个这个研究的另一个侧面,它不单单是局限于一个地域的,更是全球化的。最近CaxiaForum +艺术片纪录片平台正在以此展览为素材拍摄一部关于我研究方向的记录片,影片部分加入了几位我正在研究中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也会更加多元。

Paulo Nazareth《破碎的旗帜》Banderas rotas,2014©Caixa Forum

Q:边界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次冲突,你是如何将自己对边界的理解融入到展览当中的?

A:地图由不同的边界构成。陆地的尽头、海洋的沙床、湍急的河流、陡峭的山峰和断崖,无尽且令人迷失的森林与沙漠是自然的边界。自然与工业的边界是人为的边界。这些边界勾勒和拼凑出了我们熟知的地图,它告诉我们哪里是安全可行的边境,哪里是危险复杂的地域。人为的地图边界随着时间和历史不断的变化。

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边境图形》Grafismos de frontera, 2016©Caixa Forum

《边境图形》是西班牙艺术家伊西多罗·瓦尔卡塞尔·梅迪纳(Isidoro Valcárcel Medina)的六幅画作。这位艺术家用葡萄牙语(蓝色墨水)和西班牙语(黑色墨水)在描图纸上绘制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边界线。每张图都以不同的字母开头,并按照A至Z的顺序排序。作品以白色纸张为背景,使用线性和几何性语言文字书写切割划分空间。从人类学的角度,它从根本上区别了两个族群和其社会性的特征。但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国界线人为划分的结果,有时甚至将原本文化和语言极度相似的两个族群生生隔离开来。在一段采访中,瓦尔卡塞尔曾提到,他在葡萄牙举办个展时,可以用西班牙语和说葡萄牙语的本地人沟通,但为什么一道国界划分原本相似的语言和文化?国界的定义是什么?所以他创作了这件作品。

瓦尔卡塞尔·梅迪纳的一系列画作不仅质疑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地理边界,还质疑倾向于将两个社区分开的政治和文化结构。瓦尔卡塞尔·梅迪纳同时也使用书法和几何学来划分和重新定义空间。

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旧活着》Nature morte, 20086©Caixa Forum

还有黎巴嫩艺术家阿克拉姆·扎塔里(Akram Zaatari)的作品《仍旧活着》探讨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冲突。视频聚焦一老一少两位男子,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老人紧张地缠绕炸药,年轻人则缝补夹克并备食物。在戏剧性的照明下,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出战争的沉重与无奈。

Q: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更多的分割在于生活日常。

A:确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布满着看不见的边界。肤色、宗教、种族、文化或语言的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安、不适、分歧甚至暴力的感觉。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灵感和创造力。

意大利艺术家瓦内萨·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的作品《黑色玛利亚与双胞胎》源自一次南苏丹宗教之旅。艺术家因乳腺炎疼痛而得到当地修女的帮助,哺乳了一对双胞胎,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回到欧洲后,她以这段经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将南苏丹的遭遇与意大利宗教艺术相融合。

作品中,黑色的玛利亚身着深红长袍,怀抱黑色双胞胎,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天主教图像学的既定印象,我们从没有见过现世的黑肤色的玛丽亚,但并没有人规定玛丽亚只能是白人。

Vanessa Beecroft《黑色玛利亚与双胞胎》Black Madonna with Twins, 2006©Caixa Forum

Q:相比黑色玛丽亚,展厅里有三组用日常之物所做的装置,看起来又十分戏剧性,比如加泰罗尼亚艺术家佩普·杜兰·埃斯特瓦(Pep Duran Esteva)的装置作品《Esotro s/t》以五套服装为媒介,一件黑色套装看起来被其他四件服装孤立。

A:这位艺术家曾经从事许久的戏剧创作工作,这些衣物虽无生命,却令人联想到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被分割的黑色服装,透露出脆弱与不适。尽管服装在色彩、面料和剪裁上保持一致,却被分为两组,其标准与目的不得而知。两组间的距离仿佛一道无形的鸿沟,分隔着可能同属一社区的人们。

Pep Duran Esteva装置作品《Esotro s/t》1999©Caixa Forum

Francesc Torres《矩阵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the Matrix, 1976©Caixa Forum

另外一位加泰罗尼亚艺术家弗朗西斯科·托雷斯(Francesc Torres)的作品《矩阵的构建》也涉及了无形的边界。虽然创作于近50年前,却仍具现实意义。作品呈现一个被红光照亮的土堆,看似孕育新生儿,但近观则显露无数子弹壳。背景暗含西班牙内战记忆、意识形态冲突及对失败者的迫害。

Annette Messager的装置《哀悼游戏》Jeu de Deuil, 1994©Caixa Forum

最后一件作品是法国艺术家安妮特·梅萨热(Annette Messager)的装置《哀悼游戏》。她曾经获得威尼斯金狮奖,是非常重量级的艺术家。以黑白照片和毛绒玩具为主要元素,照片展示人体部位,被黑色网覆盖,毛绒玩具散落一旁,如同供品。黑色网的使用与死亡相关,强化了作品的哀悼氛围。作品中童年与成人身体的对比,引发对生命沉重与纯真的思考,也让人联想到对灾难中逝去儿童的纪念。梅萨热表示,作品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非传统布局和界限打破赋予普通物件深刻象征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