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提起锦衣卫,人们的印象中都是,飞鱼服傍身、绣春刀在手的帅气形象。

可这要放在明朝,提起锦衣卫那是小儿不敢夜啼,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就连朝廷百官都是闻风丧胆,当时的锦衣卫可谓是皇权特许、权势滔天,鼎盛之时更是有15万之众。

可就是这样威震八方的“秘密特工”,却在大明朝灭亡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15万号称皇帝直属的军队究竟去了哪?为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效忠的皇帝自缢却无动于衷?

锦衣卫建立的背景:明朝初建

要说锦衣卫,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于元天历元年(1328)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御风阳),祖上世代从事农耕,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八,故取名朱重八。

因为不识字,所以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村子里帮着一个地主放牛为生。


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一家人被饥荒夺去了生命,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头脑还算不错的朱元璋直接在寺院里出家。

过一天算一天,这是他当时的想法,当和尚虽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收入,但是至少能养活自己。


没过多久,村子里就发生了灾荒,寺庙里也没什么香火,住持只好罢粥散僧,于是,朱重八不得不出了寺庙到处乞讨。

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七岁的朱重八沿街行乞,三年来,游遍淮西大半地区,增长了他的见识,也让他对人间百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种漂泊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朱元璋的人生,他虽然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他明白,想要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步步高升。

数年之后,朱重八返回了皇觉寺,接到发小唐河的一封信,约他一起加入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军。


就这样朱元璋靠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过关斩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元璋野心勃勃,他从原来的部队中带走了24人,开始自己单干。


从那时起,27岁的朱元璋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他从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朱重八,变成了充满野心和自信的朱元璋。

1368年,四十多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之后,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手,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上,直逼中原。短短一年时间,军队就攻下了大都,元顺帝不得不弃城而逃,回了蒙古。

这也宣告了蒙古在中原长达98年统治的终结。

建立锦衣卫


作为明朝皇帝,朱元璋不断革新,推行法制、重视教育、发展农业,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其中不少将领、心腹将领都是功勋卓著,手握重兵,如果他们造反,那对大明朝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要想稳定王朝,就必须防范各方势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组织不仅是皇上的眼睛,更是是皇上的利刃。


锦衣卫原本是为朱元璋搜集消息而建立的,名叫“拱卫司”。

每名入选的都是身体强壮、武功高强之人,专门用来保护皇上的安危和皇宫的仪仗。

他们要绝对忠诚服从皇上的命令,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拥有了一批绝对忠于他的军队,保证了他的安危。

当大明的势力不断扩大时,朱元璋认识到仅仅依靠拱卫司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支更加强力的暗卫,才能保证自己和监察朝廷的安全。


因此,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令,将拱卫司和掌管侍卫的仪仗司整合为一体,建立了“锦衣卫”。

能够被选中的人,都是相貌堂堂,武功极高,而且他们也不会被其他的大臣所束缚,只有皇上才能调动他们。


朱元璋还为锦衣卫设计了专门的服饰:量身定做的“飞鱼服”,一把绣春刀一件飞鱼服,这是锦衣卫的象征。

在那个时候,锦衣卫的任务有三个,一是护卫皇帝,二是收集消息,三是典诏狱。


不过,久而久之,锦衣卫的职能就慢慢转移到了后两者上,变成了皇上监督文武百官的工具。

而且,这些锦衣卫都是皇上挑选出来的,个个忠心耿耿,行事狠辣,行事风格都是皇上的意思,渐渐的,他们就成了朝廷里最可怕的影子。


而有些皇帝看来,锦衣卫就是是一把清除异己的“利剑”。

譬如朱棣靖难夺位之后,便借着锦衣卫的力量,杀了一大批朱元璋以前的臣子,使得这些人都对新帝心怀怨恨。

可也因为锦衣卫手握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导致很多官员都不敢随便开口,皇帝一句话就能把他们的脑袋给砍了,若是在临死之前,锦衣卫还对他们严刑拷打,到时候可能就是直接祸及满门了。

锦衣卫的渗透,让朝廷和民间都感到了恐惧,这就是帝王之威的象征,谁也不敢有任何出格的行为。


而在民众之中,有关他们的传闻也是越来越多。

有些人说,他们可以隐形,窃听他人谈话;有的说锦衣卫的配刀,能当场处决有嫌疑的;有些人还以为,他们已经是神仙中人,能够预测将来了。

这也让平民们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组织内部的腐坏


久而久之,锦衣卫权势滔天,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锦衣卫内部也是腐败横行。


为了一己之私,很多人肆无忌惮地滥用职权,在这种局面下,明朝皇帝朱元璋相当愤怒,直接下令要清理和废除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朱棣出于巩固皇权的考量,又将锦衣卫再次启用,到了明末,锦衣卫已经发展到十五万之众,百姓们对此是深恶痛绝。


但朱棣又设置东厂,以防止大批冤假错案的产生,以此来分散锦衣卫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锦衣卫的权利依然很大,但却不再是皇上身边的“第一亲卫”,而刚刚建立起来的东厂反而默默赶了上来。


结果导致东厂逐步替代了锦衣卫在朝政中的地位,并拥有对锦衣卫人员的直接任免权。

明代后期,由于东林党争,朝政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而东厂在明代后期迅速崛起,逐步替代了锦衣卫。


锦衣卫虽有十五万余人,却只是名义上的,结构上是一盘散沙,内部也是一团乱麻。

然而,李自成率领的义军攻入北京,这十五万锦衣卫竟毫无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令人不禁发出疑问:“锦衣卫都去哪了?”

三种结局的锦衣卫们


李自成于1644年攻入北京,宣告了明朝的覆灭。那时候,锦衣卫们大体分成了三股势力。


一派是由骆养性率领的投降派,二是李若琏率领的保卫排,三就是逃亡派。

李若琏手下的人,都是忠于皇上的人,悍不畏死,这些人最多也就是百来号,虽然并没有多少兵马,但他们并不害怕李自成那数十万的大军。


李若琏在北京的大门被破后,带领部下守卫崇文门,决定“硬钢”李自成。可惜,他们人实在是太少了。

直到部下拼光了,李若琏见状,大吼一声“死矣,”就拔剑自尽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忠君的使命。


而由骆养性率领的锦衣卫完全忘了自己是为何加入锦衣卫,他们不但不抵抗,甚至直接打开城门向敌人投诚。

骆养性还拿出了3万两银子,用来支持起义,这些人完全忘了自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使命,成了大明朝最后的耻辱。


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在知道队友都靠不住的情况下,率领一队人马护送残存的皇族,一路南下,在这里成立了名为“南明”的小型王朝。

这些锦衣卫也跟随着南明皇族,一直反抗清朝,直到被灭。


1661年,永历帝朱由榔病逝,明朝彻底灭亡,后来,清廷将锦衣卫更名为“銮仪卫”,自此,从1382年开始,历经300多年发展的锦衣卫正式从历史中消失。

明代后期锦衣卫的衰微,与朝廷对其控制力度的削弱和东厂的打压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衰败直接导致明代后期锦衣卫无力拯救大明王朝,锦衣卫的衰败,是明王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征兆,但真正导致明朝的灭亡另有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首先就是政治上的腐化,明代中晚期,官场上的贪腐问题相当突出,争权夺利也相当剧烈。


种种问题,使政权丧失了民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林党争”,甚至还有受贿赂的锦衣卫参与,它直接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与腐败。

其次就是经济萧条,明代前期,朱元璋推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等一系列的经济措施,造成了商贸发展滞后,对农业的依赖性很强,财政收入的结构较为简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

明代中期至晚期,因为战乱、灾荒等因素,作为维持王朝运行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农业在不断萎缩,同时支出却在不断增加。


大规模的军队与官员,尤其是因诸侯分封而产生的大批宗亲族,不但要靠政府巨额的薪酬供养,还要不断地吞并各地的田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还有就是社会混乱,明代末期,由于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乱,导致了大量的民众流离失所,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导致这一切的就是崇祯皇帝,在任期间,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

他统治了整整十七年,期间,一共换了内阁首辅17人,兵部尚书14人,还斩了7人,罢官调查6人,仅有1人告老还乡。

明代中后期,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无人可用,使得明朝后期的军事指挥体系更加混乱。

李自成在快要攻下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连任何后事都没有交代,就不负责任的自杀了,当时还占领着大片土地的明朝直接内乱四起。

结语

明代锦衣卫的盛衰与明朝的国运是紧密相连的。

明代初期,其实力强大,但到了明代中叶,逐渐衰微,直至明末,已经没有了实际的权力,无力挽救明王朝的灭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