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来到安徽省会合肥市,会看到一条清波荡漾的河流,横贯老城中心,荷叶亭亭,杨柳依依,美不胜收。这条河在这座城中流淌了千百年,吸引过无数人的目光和脚步。

一条河串联起一段历史。北宋嘉祐七年春天,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宋仁宗坐在龙椅上对包拯说,朕要把你的家乡庐州城赐给你啊。包公坚辞不肯。他又说,那就把半个庐州城赐给你吧!包公答道:“臣做官是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啊,不是为了请赏,臣请收回皇命。”仁宗听了点头称赞,于是就说:“把那段河赐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也就谢恩接受了。这段庐州城郊淤塞已久的护城河,通过清理,挖泥除草,家族人在护城河里植荷养鱼。

包拯一生为官公正廉明,从未收受过老百姓贿赂和谢礼,他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捕鱼挖藕采莲。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政清廉的官吏,便把这一段护城河称为包河。

一千年后的包河有无穷的妙趣。一切变得幽静起来,河边的包公祠、包公墓被绿荫掩映,时隐时现。没有都市楼厦的逼仄,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片片莲叶在轻风微雨中浮在水面上,给包河增添了不尽秀色。有关包河的传说神奇环生。包河水光潋滟,波色如镜,河中生长的无丝藕和铁面鲤鱼最是罕见。这里的鲤鱼脊背乌黑如铁、肥美异常。世上的藕,都是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竟然见不到丝,人们说:这是暗合包公“铁面无私(丝)”。铁面鲤久煮不散架,更像是包公的刚直不阿。对包河藕无丝(私)现象,古书上还有记载说“包公直道无私、竟及于物”。

包拯少年读书的香花墩不过是包河上的一座小岛,史载“蒲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现在依然保留了古时的清雅韵味:接天的荷叶密密铺盖,荷花亭亭而立,清香幽幽,仿佛包公的清魂撼动着游人的肺腑。而在香花墩与浮庄之间就是神秘的脚印塘,传说包公小时候读书累了,想跳过河中土丘去对岸玩耍,一脚落在小丘上留下了一只脚印,从此,这位从天上下凡的“文曲星”的脚印,就成了后来永远的脚印塘了。

到了晚上,包河公园一片夜灯弥漫,两侧的绿树繁花在隐隐的灯影中展现出醉人的境界,那情景就如同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特别喜欢包河的荷花,当夏日荷花开放时,包河就成为荷花塘。我一直认为荷花最能够表达人生的境界,有时候见到游人如织,脚步纷沓,人声杂乱,我感到包河本色的清美受到了抑制;到了深夜,人群分散,留下三两对情侣,独自静静地坐在开满荷花的包河边,就能听见众荷从沉寂的夜中喧哗起来,使一个无人的荷花塘比有人的荷花塘还要热闹。我常常会在暗蓝的波纹上,欣赏那荡着的荷叶,翠羽亭茎,漾出浅浅的轻涟,也有水草相攀,也有纤柳的俯吻。恋人们在荷塘边上回曲的林阴小道上漫步。月亮从林间落下斑影,映在荷塘的浅波上,微漾着的圈纹里,便如一枚枚明亮的眸子,远远地睨视着:闹市的纷攘,马路的喧声……

1988年的春天,一位来自海外的游客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流连,他要代他的朋友——包公的后裔完成一个多年的心愿,他为朋友是包公后代而感到自豪。他找到了包河,对着河流焚了一炷香,深深鞠了三个躬。几乎就在前后脚的时间里,一代船王包玉刚先生前来认祖归宗,他相信自己是包公的后代。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大贾政坛要人等各类游客已经屡见不鲜。人们都有同一个愿望,瞻仰这位举世敬仰的名臣,为自己的人生标识作出一番定位式的思考……

这是一个精神的定位,是一座城的精神坐标。包公远去了。后人从包河想到包公吗?想到人生应有的品格吗?(刘湘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