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靖难之役的起源,普遍认为源于削藩政策,许多人觉得这将朱棣推向了反抗之路。那么,如果朱允炆没有实行削藩政策,朱棣是否会反叛?而他又是否必须采取这种措施呢?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设立藩王制度。
朱元璋登基后,将20余位皇子及一位孙子册封为王,分派至全国各地,以维护国家安定与领土完整。作为驻守边疆的将领,他们拥有军队,如负责北方防务的宁王和燕王,其军队规模达10多万,以应对前朝残存的蒙古势力。这类似于现代的军区制度。
在和平时期,藩王能对外族产生震慑力;若朝廷出现动荡,他们亦可率军进京勤王。
原来,朱元璋分封诸王具有诸多益处。然而,为何刚继位不久的建文帝便要着手削弱诸王的势力?
首先,历史上藩王确实可能干扰中央集权,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称得上开国皇帝的君主们都曾遭遇过类似困境,打天下时藩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国家趋于稳定时,拥兵自重且具备皇家血脉的藩王就成了隐患。毕竟,同为皇室后裔,凭什么你就能坐上龙椅?
汉代的“七国之乱”与晋朝的“八王之乱”便是惨痛教训。
对于朱元璋而言,藩王必不可少,因为他对他人缺乏信任,唯有亲骨肉能担此重任。而朱允炆则面临着不同情况,这些藩王并非其兄弟,而是叔叔辈。尤其是朱棣,从小便欺凌他,甚至曾私下嘲讽道:“你也有今日。”试问,朱允炆怎能不心惊胆战?
面对日益壮大的藩王势力,削藩势在必行。若听之任之,藩王恐将发展至足以对抗朝廷的程度。
尽管削藩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借口,但若给他足够实力,他同样会起兵反抗。只是削藩加速了他的行动,使他未能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等朝廷重臣每天努力向朱允炆灌输削藩理念
恐怕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断地劝导,引经据典、面面俱到地讲述各地藩王存在的问题。
而朱允炆原本已有此意,自然要寻求这几位智者的意见。他们可都是太祖高皇帝为孙儿留下的宝贵遗产啊!没想到这番交谈过后竟然全力支持朱允炆的决定!这无疑使他更加坚定了削藩之心。
可是,他们为何如此团结一致地赞同呢?
除了削藩的必然性外,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几乎信心满满。他们认为,仅以军事实力而言,即使最强悍的九大藩王联手,也无法与朝廷抗衡。既然如此,又有必要且绝对能够战胜敌军,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军事策略上却略显不足,最终导致了失败。
还有就是,朱允炆心生疑虑,对自身定位过分在意
废除藩属国的决策源于决策者的意志,若未实施该措施,朱允炆无法安然入眠,基本陷入消沉!何以失眠?
1. 受叔叔影响
诸位叔叔曾追随朱元璋共创江山,如今后辈掌权,他们心中必定不服
诸如四叔朱棣,尚未登基时便在朝堂之上敢于直立于其左侧(左为尊)
私下无人之时更是戏谑嘲讽
如朱元璋所出对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棣对答“日照龙鳞万点金”
反观朱允炆,对句竟是“雨打羊毛一片膻”,可见其内心自卑之情
他甚至亲自询问朱元璋,如今外姓大臣已被清除,但日后如何应对诸位叔叔的叛乱?
朱元璋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让他自行思考对策!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诸位叔叔的畏惧之心!他甚至希望由朱元璋来解决这一难题!
2、朱允炆与胞弟的地位之争
众所周知,朱允炆之所以能够继任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朝的立长立嫡制度。然而,实际上他并非正统嫡子。朱允炆的母亲在原太子妃常氏病故后升任为新的太子妃。因此,朱允炆只是顺势而为成为了嫡子。
那么,原太子妃常氏是否还有其他儿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便是朱允熥。朱允熥的生母正是原太子妃,即常遇春的女儿。蓝玉则是常遇春的内弟,在徐达和常遇春离世后,蓝玉逐渐崛起,成为洪武后期的重要将领。若由朱允熥继承皇位,恐怕会引发外戚干政的风险。尽管朱元璋已将蓝玉铲除,但其势力仍存。
倘若朱允熥有意争夺皇位,或许能获得部分人的支持。毕竟,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朱允炆能登上帝位,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母族势力薄弱,朱元璋对其日后不会干预朝政感到放心。
然而,当朱允炆坐稳帝位后,却因缺乏强大的背景而倍感困扰。面对他人拥有的强大背景,他不得不采取行动加以清除。
3. 舆论压力之源
新皇登基,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必然存在。
尤其是,朱元璋选择了自己的孙子而非儿子作为继承人,这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外,他还将并非正统的朱允炆立为太子,并铲除了对朱允炆构成威胁的功臣们。因此,朱允炆在即位后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朝廷中难免会出现质疑声,年轻的皇帝如何能够胜过众多嫡子嫡孙,超越朱棣呢?朱允炆急需通过某项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地位。在众人的鼓动以及自身的需求驱使下,他开始了削藩的行动。
尽管削藩之举没错,但朱允炆对削藩却是操之过急,没有考究方式方法,导致失掉江山。
任命自诩饱读兵书,谙通兵法的李景隆守城,岂料李景隆最后竟是直接大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也因此被后人戏虐的称之为“大明战神”;
再者,下令不得伤害叔叔朱棣,以致其多次死里逃生;
又如,本可趁朱棣未防备时解决问题,却选择了打草惊蛇,先对较弱的藩王下手,反而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此外,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朱允炆却无应对策略,实际上只需惩治所谓的奸臣,便能使朱棣失去出兵的理由。
总的来说,削藩决策无误,但朱允炆的执行方式不当,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