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屹立着东方明珠——上海。 如果从公元1267年设县算起,上海已有755年的历史。若是从1553年筑城算起,也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不过,根据文献记载,上海起初规模很小,其城厢占地仅有2.04平方公里,对比当下,可谓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聊起上海的崛起,多半会从晚清谈起。的确,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曾是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位居前列,却也是畸形发展。当时,整个城市被分割成华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三个部分。这段历史,无疑是我们永远的伤痛。 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工业与实业发展迅速。以南京东路为例,这条宽不过几十米、长不过两千米的街道,在1917年时已拥有300多户商店,不仅云集了中国的品牌老店,也汇集了很多欧美名牌。由此,在很多人心目中,上海已经是远东第一繁华都市。

不过,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发展会永远顺风顺水。上海也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旧城区的发展不大,而且其在西太平洋区的金融、贸易中心地位日益削弱。上海旧城腹地狭小,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居民住宅面积狭小,不仅牵掣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城市形象。 曾经的“大上海”,也成为了“老上海”。

改革开放后,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旧城改造工作也顺势开展。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旧城改造,被视为是上海崛起的关键举措。在这十年中,十多万户棚户区简陋房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大批公共设施也得以开展建设,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条件均大为改善。 不过,我们如果仔细回顾上海的旧城改造,会发现其拆迁补偿政策一直在调整。 1992年至1995年间,上海旧城改造涉及动迁居民30.2万户。这一时期,上海的拆迁政策为双轨制——产权补偿按面积、安置人口按户口。这一政策被俗称为“数人头”。这种作法,直到新世纪才得到了明显改变。 2001年至2005年,即“十五”计划期间,上海又主要根据拆迁房屋面积确定补偿数额。这种作法,相对于之前的拆迁政策,被称为“数砖头”。从看居民户口,到根据拆迁面积补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此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上海从2009年起,又开始推行了“数砖头+套型保障”政策,综合考虑了房屋市场估价及民生保障等多重因素。在“阳光动迁”的政策下,人们对动迁工作也更加响应、配合,促进了上海的崛起、腾飞。 可以说,上海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离不开旧城改造,更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拆迁政策。同样,也只有维护了广大动迁户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离不开制度的健全和法律的保障。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涌现了很多律师事务所,其中不乏专注于代理征地、拆迁类案件的团队。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便是十分著名的一个代表。创始人杨在明律师,被誉为“中国拆迁律师第一人”,业内知名。 在明律师事务所的很多律师和法律顾问是来自法院和行政机关的专业人士,不乏双一流高校毕业、长期从事拆迁业务的资深律师,他们至今已代理的征地拆迁类案件已超2万件。十年时间,这个团队已活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十年间服务客户5万余人次。

城市的旧城改造,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更好地保障民生,维护百姓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上海的成功,便是做好的例子。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像在明律师事务所这样优秀团队的努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