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正式开幕。“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第四次在中关村集中“开市”。自2020年设立以来,今年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已是第四届,大会旨在打造代表国家、面向全球,集高端前沿科技成果发布推介、供需对接、交流洽谈和宣传展示于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构建技术交易生态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
更注重国家化、国家级
国际化、国家级成为此次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的一大亮点。4月25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芬兰、日本、韩国、以色列、巴西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外籍嘉宾参与大会,共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参与创新研讨。
据了解,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挥“磁场”作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参与,目前统计有18家国际化组织首次参与。首次引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工程研究所、巴登符腾堡州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中芬信息和通信技术联盟、意大利国家工业中心CIM4.0、贝尔加莫大学、意中基金会、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NVIDIA深度学习学院、英国Harbr投资及孵化器公司、首尔大学、釜山大学、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Global Digital Innovation Network(GDIN)、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庆尚南道创造经济创新中心、日中科技交流协会、日本kyulux公司等18个国际组织、机构、高校参与。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在大会上表示,87%的技术是在大学里面产生的,但它的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如何搭建一个桥梁,这其中有很多障碍,比如谁来拥有这个知识产权,还有使用费的问题。科研创新一定要跨越这些障碍,才能造福社会。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从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角度切入,他表示PC时代做到让每个办公桌上放一台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到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连接信息和人,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的能力,人工智能就像把一个IQ300的天才放在身边,作为每个人的助手。
史太白基金会前主席、史太白基金会荣誉主席约翰·吕恩(Johann Löhn)以Steinbeis(被译为“斯泰恩拜斯”或“史太白”)为例,讲述当下结构化变化与技术转移。竞争性技术转移就是解决如何把产权结合在一起,史太白是全球第一个成功的技术转移机构。约翰·吕恩认为,技术转移是发生在体制和机制层面上的,最关键的是如何使科研成果更快地影响经济,因此成立了史太白基金会,起初为了帮助小型私人企业,目前有2万个客户,每年1万个项目,服务组合和范围包括咨询、研究、研发,研发则是主要收入来源。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首发
大会开幕式现场首发“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为技术交易生态体系搭建提供高级智库保障。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汇聚了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对行业发展有重要贡献度、业内广泛认同的代表性人物,将以开放协作、凝聚智慧、构建智库为宗旨充分发挥战略咨询、行业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北京昌平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作为首批29位发起科学家的一员表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候。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参与者,我们将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联合发起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日常工作就是嫁接科学和产业的桥梁,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所谓的“死亡谷”,“过去讲桥梁的时候,更多是把高校老师的成果变成企业能用的技术。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发现这条路非常难,后来觉得这个桥梁应该是双向的,从企业需求端出发,需要什么技术,再跟老师对接”。
从企业需求端出发,北京优解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海西深有体会,“作为初创公司,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技术想找一些高校联合做开发,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是不知道高校哪个团队可以弥补企业不擅长的方面;二是高校自己做出来的关键技术,不知道哪家企业需要”。
张海西进一步表示,“在阶段上也会遇到不匹配的问题。经常跟一些高校聊,发现大家都很兴奋,但是他们的研究还处于早期摸索阶段,离商业化相对远一些。初创公司有很大的创新动力,但是不像上市公司或者产业巨头那样,对于应用场景理解那么深,如果能把初创公司、高校、上市公司、巨头拢在一起,整个产学研转化更具有商业化。如果在国内创建这么一个好的链接平台,能够把阶段和需求匹配精准,可能更好”。
两大榜单揭晓
此次大会延续往届,继续推出《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双百”榜单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并产生“十大最具影响力新技术新产品”“十大国际技术创新转移项目”。榜单已连续推出3届,助力一批高精尖企业成长壮大,通过榜单打开市场、走向国际。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分十大类别,包括人工智能、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未来通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大数据、商业航天与无人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上榜。
据了解,《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以下简称《榜单》)是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重要品牌之一,重点针对“创新技术”核心标的,高度聚焦“国际技术交易合作”工作目标,每年面向全球遴选可转化、可转移、可交易、可落地的高质量创新技术项目。
2024年《榜单》最终优选出项目103项:新一代信息技术11项、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10项、创新药与大健康12项、创新医疗器械12项、智能终端与高端装备10项、智能生产与高端制造12项、新能源及应用10项、新材料及应用10项、碳中和与绿色创新10项、现代农业6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73%,涉及国别18个。
结合创新榜单,会期将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端芯片、元宇宙、人形机器人、氢能、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七大领域,集中发布100项新技术、新产品。并首设“尖端新品发布汇”,为创新企业设立单场展示机会。较2023大会相比,升级“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与推介系列活动”为“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对接会”,更加聚焦前沿细分领域,新设元宇宙、人形机器人、氢能、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等专业领域的专场发布。
此外,之后几天会期里,大会还将采用“1国别+1产业领域+1特色园区”模式开展创新对接合作。较2023大会重点国别技术交易对接会(中以医药健康、中国-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日仪器装备与新材料、中德智能制造、中芬绿色技术、中英现代农业与生命科学、中意智能技术,中韩清洁能源为纳入活动),2024大会延续重点国别合作,细化合作专业领域,如中韩2023以清洁能源对接,2024中韩聚焦生命科学方向对接,中日智能技术产业合作。 持续开展合作,不断扩大产业“外交”合作领域。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