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家伙,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那你知道这句话的后一句是什么么?
儒家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占据这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主脉,而我们文明点主脉之中却一直有一句骂人的话,说这句话正是儒家学说的的开创人物孔子,
后人评价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跟随孔子流传下来的名言也 数不胜数,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传世名言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之中。
这些名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常出现,可是孔子却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用来教育孩子,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而后面还有一句话,现在的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
而当年被孔子这样说的学生,后来也不简单,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万世师表的孔子竟然说出来这两句话呢?
千杯不醉孔夫子
在很多的眼里孔子只是一个周游列国的小老头而已,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孔子身高2米以上,有长人之姿,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臂力惊人,能驾驭一辆三乘马车,可以和兔子赛跑,还能搬动厚重的城门,从东门走到西门,拥有千杯不醉的酒量。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一个武力值饱满的人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会成为后来编撰《春秋》修订《六经》开创了流传了万世的儒家学说。
可以说正是孔子的一言一行,铸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和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一部分,孔子的儒家学说占了很大一部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在如今山东的曲阜出生了,这个婴儿和其他婴儿不一样的是头部的骨头凹凸不平,于是就给他取名叫孔丘,但是比起这个孩子不一样的身体,最让人注意的是这个孩子的身份。
他的父亲是叔梁纥的儿子,这样的身份本来是尊贵的象征,不过因为孔子的母亲是一名小妾,孔子又是在叔梁纥60之后生下的,所以他的身份并不受待见。
这样的身份并没有给孔子带来什么,孔子在很小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去世了,而自己的母亲因为叔梁纥的去世,失去了所有庇护,只能带着孔子会带乡下。
这段时间是孔子过的最困难的时候,孔子在后来也没有避讳这一件事情,反而将这件事情当做自己教育学生的范本,对自己的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幼年的不幸并没有给孔子带来什么反而因为这样的身份,孔子变的更加好学,更加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这也为后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下来基础。
孔子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十七岁的时候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这让年幼的他十分渴望这一份亲情,这也在他后来的教学生涯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种概念就是孝道。
在孔子的教学生涯中,孝道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当然也在后来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东西,三字经中丧三年,常被淹,居处变,酒肉绝,就是受了这个概念的很大一部分影响。
当然,孔子的那一句骂人的话也是从这里出来的
另类的孔门十贤
孔子门下弟子3000,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属于孔门十哲了,而孔子要骂的人,就在这孔门十哲里,这名弟子就叫做宰予。
他是唯一一名身处孔门十贤,却不被孔子看好的学生,以至于后来宰予成为了淄博大夫,被孔子知道之后还说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的话。
孔子并不是非常喜欢这名弟子,不过还是对这么弟子非常客观,在宰予死之后还说过“不在利病,其在宰予”意思是,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好坏,只是这件事有宰予罢了。
同样作为孔门十贤弟子路死之后,孔子能为这名弟子悲伤许久,为什么对待同样身为孔门十贤的宰予,态度就能这么大呢?这还要从这名弟子的为人说起,这名弟子令孔子最不满的地方就在于不尊重父母这一项。
要说起来,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中为数不多的敢于向孔子正面提问的学生,在史书上记载,宰予敏而好学,深思善辩,经常会让孔子觉得头疼。
有一次孔子正在台上讲三年之丧的制度,讲人伦道义,天纲地常,孝道一直都是孔子最为推崇的道德,所以讲的非常认真,非常高兴,这个时候正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宰予站了起来,当众对孔子作出了质疑。
宰予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
意思是,为什么父母死了之后要服丧三年呢?那个时候地里的麦子都熟了,就算是家中有余粮也都已经吃完了,这三年如果只服丧,那么这三年时间岂不是什么都荒废了,这样服丧真的有意义么?
孔子则解释道,真正的君子在父母去世之后,会觉得吃不进饭,也没有任何兴趣去做任何的事情,所以才要服丧三年,如果你觉得呢不服丧三年,你的内心也能平静的话,你也可以只服丧一年。
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应该会学习君子道所做所为而去认同孔子的想法,不过宰予这个时候却觉得自己没错,所以说自己同意只守丧一年。
这一下就让孔子大为恼火,甚至在课堂上说宰予“不仁”让他出去,这可以算得上是孔子在教育学生中骂的最狠的一句了。
而宰予提过的荒唐问题还不止这一个,有一次在课堂上询问了孔子如果两个仁义的人中,一个人掉进了水井中,另一个要是救的话,救人的人必死无疑,那么这个人救还是不救呢?
这个问题就十分尖锐,甚至一下就把孔子难住了,过来好大一会,孔子才说,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是不能将自己也搭进去,君子可以被骗到,但是不能被没有理由的愚弄。
这就是君子可欺之以方的由来,意思是君子可以为追求道义而失去生命,但是一名合格的君子一定是智仁勇,果达艺出众的人,他是不会被欺骗和愚弄的。
朽木不可雕也
在当时看来,宰予并不是一个好学生,甚至算的上是顽劣的学生了,经常问老师一些没有意义,或者让老师下不来台的问题,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去询问孔子,上古五帝的德行,孔子则说“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
确实,中华民族五位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每一个帝的贡献都非常的重要,说谁更重要不免会有失偏颇,孔子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宰予也不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
孔子认为白天的时光短暂,人要珍惜白天的时光,所以觉得人应该在白天的时光勤奋努力,而宰予却在白天呼呼大睡。
孔子看到之后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其意思是,腐朽的木头不能用来雕刻,掉下墙来的泥土也无法用作粉刷,有点类似于后来的烂泥扶不上墙。
宰予的言行不一,不尊重老师让孔子觉得宰予之后不会有什么大作为,这点被孔子的学生发现了于是就传出的孔子认为宰予做不成什么大事,这点孔子后来也没有反驳。
这在当时颇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其实这句话还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含义,其实宰予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精气神不足,所以才会有白天睡觉的情况发生。
而孔子是知道宰予这个情况的,于是才说了这句话,意思是食物本身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恰好印证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想法。
至于到底是怎么样,现在的人们没有办法去定夺,我们也只能通过论语来思考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宰予求学期间,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被孔子委以重任,派去了齐国和楚国,因为宰予虽然经常会问一些让孔子觉得为难和不合时宜的问题,不过在言语科上,宰予却能排在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子贡之上,可以说能力十分的出众。
但是和孔子相悖的理念还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给孔子带来了一些困扰,既往不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宰予。
但是鲁国鲁哀公问宰予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木头,宰予说商朝和夏朝用松和柏是想和松柏一样的挺立,而周王朝用的是栗子树哦,是想要老百姓战栗,所以应该用栗子树的木头。
这和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的理念相悖,甚至有抹黑周朝的嫌疑,后来鲁国公问及孔子宰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都时候,孔子只能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就是既往不咎的由来。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从这些事情上来看孔子似乎很不喜欢宰予这个学生,但是宰予却能位居孔门十贤之列,被韩非列为圣贤之一。
但其实仔细想想的话孔子并没有非常讨厌这个学生,只是在很多地方师徒的理念上有分歧,这才显得师徒二人关系不好。
就算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样的话,也只是孔子知道宰予的身体不好而为宰予解释的。
而宰予对儒家学说的影响也是有目可见的,在宰予和孔子发生意见不合的时候,孔子通过宰予的言行认为宰予不是一个仁德的人,但是后来宰予的所做所为却能符合一个君子道所作所为,甚至被齐国国君发现成为了淄博大夫。
这才让孔子在论语上留下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句话。
这并不是说儒家教育人们不能去相信任何人,而是说应该记住宰予这个例子,许多的人其实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样,有些人我们认为是一块顽石,实际上是块美玉,有的人看起来像是一块朽木实际上确实一颗栋梁之材。
作为万事师表的孔子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不过在日常生活还是不断的强调这一点,甚至不惜以自身为例子来教育学生,因为孔子知道这有多么的难,以至于圣人都会犯错。
作为圣人孔子都有看都要的时候,我们又怎么没有小看别人的时候呢,有些时候可能只是在一块不适合当环境所以才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朽木,或许换个环境,我们的现状和才能会大有不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