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美国三院士光环,她是谷歌云的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顶流学者,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她16岁时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克服种种困难,去到顶级大学研究计算机,却在毕业时回到西藏研究藏药。
       这位不一般的华人女孩就是李飞飞。


       初到美国
       2
       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家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视线投向了世界其他国家。美国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看起来犹如天堂,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前去寻梦,美国高速发展的科技也吸引了不少高材生前去学习,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李飞飞的家人也是这移民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1976年李飞飞在北京出生,后来在四川长大,李飞飞的父母都是国内的知识分子,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也是出身江南的大学生,受母亲的影响,在成都长大的李飞飞最爱的还是上海菜。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在李飞飞16岁时,她的父母就带着她随着移民大潮一起去到了美国。


       但真正的美国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一样遍地是黄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
       提起当时的感受李飞飞用“连根拔起”四个字来形容。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棵小树,离开了熟悉的地方,脑子里只剩下如何生存下去这一个问题。
       陌生的国土、语言、气候、文化还有周围的人都是一项横亘在李飞飞一家面前的难题。
       一家人都不会英语,不提工作,连日常交流都成问题,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去修相机,母亲当了收银员,而李飞飞自己放学后也要去餐馆打工。


       起初餐馆并不想要这个不会英语的小姑娘,李飞飞被拒绝后并没有放弃,她安静地站在一边,当餐馆忙得不可开交时,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开始给餐馆的人帮忙,之后还向老板表示,让她留下她可以只要正常员工一半的工钱。
       手脚麻利的李飞飞终于说动了老板,得以留在餐馆打工。


       不仅如此,学校生活对于李飞飞来说也非常艰难。在到美国的第二天,她就进入了当地的一座普通高中,与李飞飞在国内就读的高中相比,这里学生的情况堪称可怕,没有几个人的心思是放在学习上的,对待同学也称不上友善,更何况当时的李飞飞对这里的语言一窍不通。


       面对完全陌生的学校环境,李飞飞无法交流、难以融入,却也没有退路,带着一头雾水跌跌撞撞地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就是李飞飞来到美国后最初的生活。
       困难的生活并没有耽误李飞飞学习,她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越是困难就越想要去克服。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决心。


       为了跟上美国学校的课程,她最开始解决的便是英语问题,每天随身携带一本英汉词典,晚上只睡四个小时,挤出时间不断练习。解决完语言问题后,她用尽全力汲取知识,成绩突飞猛进,一直名列前茅。
       努力生活
       功夫不负心人,凭借自己不怕苦的恒心和全力奋斗的精神,李飞飞终于摘到了成功的果实,她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李飞飞的成功,给家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了奖学金,家里的经济压力也终于得到了缓解。


       在顺利进入学校后,李飞飞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获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教育资源。巨大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秀的老师、友爱的同学……
       在这里李飞飞这棵小树终于有了扎根的土壤,沐浴着知识的阳光,不断汲取着向上的力量。她的眼界无比开阔,她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李飞飞的家庭依然在小镇上艰难却又坚强的生活。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李飞飞自己在学校里寻找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老师和同学和亲友们的帮助下,李飞飞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干洗店,交给父母来经营,周一到周五中午午休时李飞飞都来这里帮忙。


       在学校她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到了家里她还是父母眼中贴补家用的孝顺女儿。
       这样没有自我时间的并没有耽误李飞飞。她表示这些生活的经历都是宝贵的经验,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有今天的自己。“因为有了那些经历,在之后的生活,我才可以以相同的态度来面对。”


       心系祖国
       1999年李飞飞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这样一位高材生在毕业之际,收到了无数前途光明的大公司递来的橄榄枝,眼看着最初来到美国的梦想即将实现,李飞飞却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李飞飞毅然回到祖国,前往西藏去研究藏药。
       在西藏的一年里,李飞飞回到了比初去美国还差的环境,在高原顶着烈日与牧民同吃同住。


       当问起是什么支持着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时。
       李飞飞回答道:“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一份光鲜亮丽工作,不是仅仅为了金钱而工作,当它的奴隶,拿着世俗眼中相当不错的工资。也不是光是为了再挣个博士学位。我的生命中有一种很‘野”的东西,让我一直想要去尝试,去探索哲学和科学中的奥秘,去做东西文化的桥梁。而且我去西藏是去寻找东方哲学的精髓,我想再次强调,文化于我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都有它们不同的魅力,佛教的哲学与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对我来说充满了诱惑。”


       2000年从西藏回来后李飞飞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方向的博士学位。
       但在读博期间,命运不愿意放过这个刻苦的少女,李飞飞的母亲由于长期操劳,接连患上了癌症与中风。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李飞飞说:“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什么都没有放弃,我们既要担起生活的责任,又要对得起自己的梦想。”她也确实做到了这点。
       科研成就
       2007年,博士毕业后的李飞飞重新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在计算机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9年她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并晋升为斯坦福大学终身职的副教授。
       在这期间,她进入了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选择了计算机视觉识别领域研究方向。李飞飞发现人工智能特别是“物体识别”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但奇怪的是,放眼全球,所有的人工智能只能识别出四类物体:人脸和汽车。
       李飞飞萌生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颇有些疯狂的念头,她说:那时我们决定做一些完全史无前例的事情,我们要绘出各种物体的整个世界。”李飞飞想要让人工智能识别出字典上所有的词条。


       为此,她想尽一切办法,不断突破计算机识别的局限性,构建出了一个更好的数据库。
       其实在当时这个项目并不被看好,知道李飞飞的想法后也没有几个教授愿意和她合作,甚至有教授劝她:“做这个项目,你连终身教授都拿不到,没有出路的。”
       李飞飞却没有想那么多,认定了的事情她一定要做到底。面对重重困难,李飞飞并没有选择放弃。她和她的学生下载了大量的图片,挨个标记,来帮助计算机去识别。


       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当时李飞飞还和她的学生开玩笑:“等这个项目完成到你能毕业,至少还有19年。”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全球线上工作平台帮了他们的大忙。
       最后,这支只有三个人的研究团队构建出一个叫做ImageNet的数据库。
       ImageNet是对计算机物体识别技术的一项突破性的成果。


       它是一个用于视觉对象识别软件研究的大型可视化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有大量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包含有至少500个对应物体的可供训练的图片/图像。
       简单来说,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图片库,用于计算机的图像或者视觉训练。
       ImageNet数据库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在科学界都是首屈一指。
       到2009年ImageNet的数据已经包含了1500万张标注好的照片。最令人惊喜的是,李飞飞把ImageNet这个庞大的图片数据库免费开放,帮助大家学习参考。
       这就意味着,全球所有致力于计算机视觉识别的团队,都可以从这个题库里面拿到数据和试题,来训练测试自家算法的准确率,发现差距,寻找不足,促进整个行业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当时不被看好的项目,ImageNet初次发布时,它只是全缩在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角落中的一张研究宣传海报。
       但是金子总发光,ImageNet很快风靡业界,甚至成为一项一年一度的比赛,也就是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ILSVRC)。各路AI人员,看看哪种算法,能用最小的错误率识别出ImageNet照片中的物体。


       大多人都将ImageNet的出现看作是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起点。可以说,ImageNet彻底改变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数据”的认识。它让人们真正觉察到数据集,有人说它和算法同等重要,这样证明了,它在AI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ImageNet改变了人们的固定思维,当很多人还在关注模型时,ImageNet已经开始让部分人关注数据,而数据会定义我们对模型的思考。


       大爱无疆
       提到人工智能的未来时,李飞飞讲到:“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人工智能在未来会拥有一定的创造力、甚至理解一部分人类的情感,但它们始终无法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和人类最大区别,是‘爱’。爱是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无法取代的。”
       不仅仅是在研究中,爱这个主题也贯穿了李飞飞的整个人生。


       ImageNet只是李飞飞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小目标,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她认为人工智能作为科技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其目的应该是为人类服务。
       在谷歌CloudNext大会上,她说:“我们将努力降低AI的使用门槛。减低困难的同时,保证它的能力。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开发者、企业都能享受到AI的便利,都认识到AI在未来将会发挥它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在关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李飞飞不忘“核动力”带来的教训,也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
       虽然现在的科技还远达不到让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程度。但是这种讨论却是很有必要的。
       李飞飞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伦理的指导,我们的科技研究目光要长远,要为后代考虑。


       人工智能对伦理、法律、社会特别是就业都是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各界的人参与到这场讨论,共同努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李飞飞说。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李飞飞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历程中,也深刻认识到性别问题和肤色问题给各行各界带来的困扰。
       在2018年,她和比尔盖茨当时的妻子梅琳达,联合发起了公益平台比AI-4-ALL,意味“所有人的AI”。


       这个项目推动了AI研究和教育的多元化与公平化。它致力于让女性和有色人种等容易遭到歧视的群体,有相同的机会接受AI教育、从事AI研究。
       性别和种族不应该成为AI的障碍,国界也不应该成为AI的一道门槛。
       在2018年12月的演讲中,李飞飞说:“AI无国界,AI的福祉亦无边界。”AI的成果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所共享。


       两个国家的成长经历,两种文化的熏陶给了李飞飞更广阔的事业,她的目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将整个人类社会收于眼底。
       她相信大爱无疆,AI的成果应由全世界人民共享。这也是她的投身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初心所在。


       华人之光
       在2020年,李菲菲成功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医学院院士,2021年再次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头顶美国三院士光环,李飞飞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到,如果有一天她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话,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登上领奖台。


       从一名背井离乡在美国底层挣扎的打工妹,到人工智能领域屈指可数的顶尖科学家,中华民族,上古神话传说就流传下来的那股永不屈服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李飞飞。
       天破了我们就去补、水来了我们就去治、天地不仁,我们就改天换地。


       结语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困难,说的那些大道理大家也都懂得。
       可是这人生在世不称意十之八九,我们的生命中所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对生活的热情,还是对未来详细地规划?
       也许我们是缺少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李飞飞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她用她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成就是能轻易得到的,也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只有不断走在前进的路上,才会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