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4月11至13日,一年一度的ESIE(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再度召开。作为储能行业开年第一个重磅展会,ESIE今年吸引了500余家储能企业,超20万人观展,观展人数也创下了新高。
但36氪在现场发现,相比去年“数万家厂商一拥而上干储能”的狂热氛围,今年厂商们的整体状态明显冷静、务实了很多。例如去年厂商在展会上现场招聘、猎头现场挖人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
过去一年多来,国内大储系统招标价格从1.3元/Wh降至0.6元/Wh左右、频创新低,工商业储能给业主的分成比例也卷到地板价的35/65,从巨头、跨界者到创业公司,对于掘金储能市场的高难度都有了切身体会。
感知到市场水温,储能企业正逐步学习如何适应内卷的环境。
以储能电池厂商为例,压降原材料成本、优化员工的消息不时传出。财报显示,就连龙头宁德时代也在2023年电池销量增长近35%的情况下,员工人数减少了2800多人。
一位头部储能厂商的市场负责人告诉36氪:“今年公司增效降本,把市场预算砍了约40%-50%,参加展会的费用也要缩减,要把钱花在刀刃上。”2023年该厂商参加了多场展会,今年计划只参加两场。
在此背景下,依靠储能厂商吃饭的展会生意也卷了起来。目前全国各地的储能展会层出不穷,对于参展商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另一位储能厂商的市场负责人告诉36氪,去年北方举办的一场储能展会,主办方在展会开始前两个月的初始报价是30万元,随着展会日期逐渐临近报价一路下跌。最终主办方提出,该厂商可以免费参展,只需要出资搭建展台。
市场预算减少了,如何用有限的市场费用把展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带动产品销售、市场合作和品牌口碑,就成了厂商们比拼的重点。
从展会预热和展台布置、从新产品发布到各种展台活动,500多家储能厂商卷出了新的高度。
卷宣传、卷产品、卷场景500+储能一线企业全球首发300+新品,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机海中脱颖而出,产品的技术比拼当然是重中之重。
搭载300Ah+以上电芯的20尺5MWh+直流侧电池舱是2023年末各家厂商新品的主推方向。今年这些5MWh+的直流电池舱将在项目当中逐渐落地应用。
为了进一步拉开差距,储能厂商们抢先发布尚未量产的、技术难度更大的新产品,掀起20尺集装箱储能电池舱的容量竞赛。
同样是20尺的集装箱,远景能源“交直一体”储能系统EnPower储能系统的容量是5.6MWh,宁德时代的天恒储能系统把容量做到了6.25MWh,比亚迪新一代魔方系统可以做到6.432MWh,蜂巢能源的短刀液冷储能系统做到了高达6.9MWh。
发布时间的选择也是门学问,如宁德时代就选择了在展会前两天的4月9日发布新产品,彼时其发布的天恒储能系统仍是行业内最高的能量水平;但两三天后,行业最高能量水平的荣誉就先后落到了比亚迪和蜂巢能源的产品身上。
“卷”容量最终还是为了“卷”成本。单位面积能量密度的提升,意味着在同等面积内装机容量的增大,可以帮助业主方降低成本,提升项目经济性。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相比门槛较高的大储,进军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厂商们要多了好几个数量级,没有能力布局大储的腰部玩家、初创企业都在这一领域厮杀。同时头部厂商也在高度关注和积极布局,这导致工商业储能的市场竞争比大储更加激烈。
从高耗能企业到零碳园区,从台区配储到光储充一体,工商业储能的场景复杂多样,厂商们纷纷推出差异化的细分场景解决方案,从自身熟悉、擅长的场景入手分食工商储“蛋糕”。
充电桩业务起家的领充新能源,利用已有的运营商资源主攻光储充场景,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批量获取订单。领充方面表示,今年国内电动车的高电压超充将会快速渗透,带动配套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
前华为副总裁史耀宏创立的极光云能推出了针对半导体行业的储能解决方案。据该公司介绍,过去半导体等制造业采用UPS+柴油发电机的备电方案,综合成本高达10元/Wh,而极光云能的替代方案可以做到相同周期内运营成本降低至少50%。
极光云能展台 图片来源:企业授权
有着电力设备、工程背景的厂商特隆美储能则针对矿区、弱电网地区推出了专门的矿区中压无缝保电系统。该方案通过将储能系统直接接入到中低压线路中,在电网出现异常时由储能系统提供不间断供电,从而解决该场景的大负荷保电问题。
“经过一年的市场教育,现在下游业主对于产品的各类参数和售价都很熟悉,他们平均每家要接触4-5家储能企业,现在已经没法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了。”一位头部工商储厂商的销售人员表示,只有深入具体的应用场景、切中用户痛点,才能在竞争中有胜算。
卷出规模和未来从价格战到产品竞赛、场景比拼,储能高度的内卷背后,还是源于各路势力对于这一市场未来前景的一致看好。
电化学储能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有着高度的发展确定性,同时也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还有巨大的市场红利尚未释放。因此吸引了数万家厂商蜂拥而至,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储能行业虽然卷,大家都赚不到啥大钱,但已经是比较滋润的市场了。放眼望去,国内还有哪个行业市场规模这么庞大,还能一年增长一倍多?”一位能源行业资深人士对36氪表示。
根据会议主办方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2023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同时,白皮书预计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64.62至75.71GW,而2023年末的累计装机量为34.51GW。也就是说,今年国内新增的新型储能装机量,有望等于、甚至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所有新型储能装机量总和。
图片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
当然,“数万家厂商一拥而上干储能”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展会的论坛上指出,储能“内卷”带来价格快速下降推动了储能装机的翻倍增长,但也要警惕价格“内卷”下的质量风险。他警示,如果控制不好质量,批量的质量事故,可能终止储能行业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
36氪了解到,一家头部工商业储能厂商近期就陷入到了与业主方和投资方的合同纠纷,原因是其在合同中对于储能系统的寿命和循环次数做了过高的保证,但实际无法达成。
本届展会的高峰论坛上,行业大咖对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呼吁一直不断。多位业内大咖建议,储能行业应避免无效“内卷” ,回归储能技术创新主航道。
从另一方面来看,厂商们的内卷也变相抬高了竞争门槛,促使市场进行自发出清。市场的“冷静”实际上是在挤去泡沫,这意味着储能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
以工商业储能市场为例,一位头部厂商的储能业务负责人告诉36氪,据他观察,市场上已经近1/3的玩家退出了工商业储能市场,其中大部分是皮包公司。得益于业内发达的代工系统,皮包公司可以很快切入到这一市场。
“以前所有给我们供应储能零部件的企业都想自己单独做工商业储能,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原先零部件业务毛利率还有15%,做工商业储能的毛利率就只有5%,赚不到钱后就迅速退出了。”
对于以上现象,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去年曾有一个预测引发了业内热议,他表示到2024年可能有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他类比道,在他经历的光伏逆变器、风机制造行业中,早期市场快速增长,行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随着行业发展,质量和运维压力凸显,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快消失了。
目前来看,储能行业也正在经历上述过程。行业内卷的同时伴随着市场出清,一部分不专业的玩家已被迅速淘汰出局,剩下的玩家继续参与比拼,争夺万亿市场的最终入场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