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奇技淫巧第一次出现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里,是在孔子编纂的《尚书·泰誓下》。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帮败家子儿,为了泡妞,整天研究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在先秦历史中,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必须遵守的约定是祭祀。如果有人违反这个约定,那么,就会有人以“戎”来强迫他遵守。这就是古人所崇尚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换言之,古代那帮有钱又有闲的花花公子为了泡妞,研究诸多“奇技淫巧”之物。第一代有技术含量的“奇技淫巧”,当属对玉器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玉琮。

上图这个玩意儿就是玉琮,它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玉琮王!论个头儿、论吨位、论颜值,它都是玉琮家族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如今看来,这块儿“玉疙瘩”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拿个切割机,再找个钻孔机,按照尺寸,估计十分钟就能切出来一个。 玉琮王通高8.9cm、孔外径5cm、孔内径3.8cm;上射径17.1—17.6cm、下射径16.5—17.5cm,上下误差不到0.5cm。 要知道,这件文物是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制作的! 良渚文明处于新石器时代,那会儿并没有什么金属切割工具;一切切割、打孔,都要靠手工完成。当然了,用比较硬的石头在玉上面打磨,完成这件玉琮,难度并不是太大。但是,请看这件文物的细节。

上图是玉琮王的正脸儿。 阴刻、阳刻;直线、曲线、平行线;头戴巨冠偌大的人脸,以及位于躯干处的兽脸。 似乎不太直观。

这张图片是玉琮王手绘图,上面是一个人面兽形图。在玉琮王的每一面都有两个这样的兽形图,每个直角处也有两个兽脸。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每一个兽形图都一样,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根据考古研究证明,古人切割、打磨玉器,靠一种名叫“解玉砂”的石粉。 将一根绳子浸湿、蘸上解玉砂,然后对将要打磨的玉器进行来回的摩擦。通过无数次的摩擦,玉器最终呈现出古人想象中的模样。 试想一下,玉琮王需要进行多少次打磨?

再来看看其他玉琮的细节。 所有的玉琮,线条很少出现中断。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空隙、它们的粗细几乎一致,看看这两张图片,再想想古人是如何打磨出这样的玉器? 良渚遗址一共发掘出多少件这样的玉琮呢? 没有人可以说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从清朝开始,良渚遗址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有玉琮被发掘出来。英国大英博物馆,就藏着一件在清朝时期被掠夺过去的玉琮。

这件玉琮高49.7cm,共有19节;上端宽6.9cm,下端宽6.5cm,中间圆孔直径5.2cm,上下误差不到0.5cm。 仅从这些数据就可以想象这件玉器的制作难度。 然而,即便它制作难度堪称逆天(对于古良渚人来说),古人还是把它做出来了,而且还做了一对儿。除了大英博物馆的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件相似的玉琮,高度、直径都差不了多少。 遗憾的是,直至今日,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这件玉琮,仍是世界上最高的玉琮。唉!国家积贫积弱,文物也跟着倒霉啊! 良渚人对玉琮似乎有极高的兴趣,在良渚博物馆,一共有多少件玉琮呢? 这么说吧!对玉琮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杭州良渚文化遗址博物馆去欣赏,每件玉琮前面逗留一分钟,估计一天就甭看别的了! 展出的玉琮,仅仅是冰山一角。 古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制造玉器、尤其是玉琮呢? 通常的说法是古人“礼天敬地”,玉琮内圆外方,恰合天圆地方之理。然而,这种说法是在商周时期,而玉琮的出现要比商周早1000之久!“礼天敬地”虽然说得过去,终究有些牵强附会之感。 到了汉朝,玉琮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再次来了个回光返照。

这件金缕玉衣出自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死后神装。 从制作工艺上来看,金缕玉衣的制作难度,并不比玉琮更难。但是,今天要讨论的是玉琮。 至少到汉朝为止,古人对“玉器”仍然有着莫名的狂热!不过,金缕玉衣与玉琮有什么瓜葛呢? 仔细看刘胜的胯部,那个圆圆的、大大的玉器,它也是一件玉琮改制。据专家推测,这件玉琮的历史,要比刘胜所处的年代更加久远。 换句话说,刘胜胯部的玉琮过曾经被用来“礼天敬地”,如今用来“犁田茎地”。这粗细大小,刘胜当配得上“西汉第一种马”的称号! 怪不得,《尚书》说“技巧淫巧”是用来“取悦妇人”,古人诚不我欺也!很多美女看到金缕玉衣之后,稍许驻足也就可以理解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