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多所高校通知:进行论文AI代写检测

4月28日,福州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AI代写的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

通知中介绍,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术,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

4月10日,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该校还表示,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并提醒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内容。

不止辅助论文!

8成以上受访大学生使用过AI工具

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

调查显示,AI工具已被受访者应用于资料查询(61.30%)、翻译(58.31%)、写作(45.75%)、计算(28.21%)、制表(17.49%)、绘图修图(26.36%)、音视频生成(24.28%)、PPT制作(24.83%)等多种学习、生活场景。

中国农业大学的勾鑫彤曾将自己其中一篇论文题目输入进AI工具对话框,随后给出指令:“请帮我围绕这个题目搜索出一些相关文献。5秒钟后,AI工具就给出了十篇相关文献的链接。”

通过这种方式,勾鑫彤总是省下很多搜集文献的时间,然后更快完成自己的论文框架。有了AI技术的辅助极大提高了她完成论文的效率。

不过也有学生发现,AI检索到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据北青报报道,今年,大学生小雨和小山(均为化名)均把AI工具做为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助手”,小雨就发现,“我用中文向AI工具询问某名专家写作的《传播史》的相关内容,结果却得到了一段人工智能自己写出来的文章。AI划出来的历史各阶段、相关主要内容和特征,看起来是在综合各种教材和网络信息的内容,但并不是我想要检索的作者的观点。”小雨表示,在使用AI后,都不敢完全信赖AI这个“帮手”。

小山说,他会把AI生成的内容再修改一遍,“尽管它能很快给我一个结果,但许多用语不太自然、比较生硬,还可能有一些错误。我需要重新把它们修改一遍,改一下语序、修改一些用词。只能说它能够给我一定的启发,但作用有限。”

专家: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数字智能和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研究的张洪生教授表示,自去年以来,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我很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复制粘贴’。”

张洪生认为,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追求“可解释性”,“比如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成果,不能是学生任凭AI随机生成的东西,而是学生经过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结果。

尽管有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学生应当能够明确地阐释自己产出这一内容的问题意识、思想内涵,要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就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现状,张洪生评论道:“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比如基本的科研训练、文献检索分析、思想逻辑能力等。”

他特别提醒,“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而不能投机取巧、产生偷懒心理,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欺骗行为。”

一些高校也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在通知中指出: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需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得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个人写作,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选题,不得将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得违反学术诚信。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