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的民航应用

是世界航空强国的重要标志

2023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

实现了全球民航通用

为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奋战了13年

今天来认识大国工匠朱衍波

了解北斗民航应用领军专家的故事

“五一”期间,随着游客大量出行,全国各大机场的航班起降量明显增多。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朱衍波:屏幕显示的是中国民航目前航班的运行实况,目前飞机总数1396架,密密麻麻。

面对密集的航班,指挥塔台上却很安静,管制员轻轻点击鼠标,指令信息就一键到达飞机,飞行员很快就能完成起降操作,一切井然有序。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朱衍波:数字化的静默指挥,避免了飞行员排队轮候管制指令和抄录及复诵的时间,飞行员获取起降信息的时间也由平均55秒缩短到5秒。

空中运行效率的大幅提升,来自朱衍波带领团队十多年钻研的成果——“数字化协同管制服务系统”。从事民航工作近30年,朱衍波曾带领团队攻克了数字化管制服务、地空数据链等20多项技术难题。

 

2010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场国际大考。那一年,我国正式提交了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的申请,朱衍波带领团队必须完成定位精度、抗干扰性能等12类189项技术指标的验证,还要与GPS等已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而他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空中飞行测试平台。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朱衍波:这个空中平台不能从国外进口,因为国外的平台原来用过的都是测GPS的,它的接口也不开放。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干,必须把它做出来。

朱衍波带头进行总体系统设计,他把国际民航组织的十多本、数千页的标准一项项解析吃透,并据此研究算法,一遍遍推倒重来。经过6年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飞行测试平台和机载导航接收机,随后开始在各地辗转跋涉,完成了北斗系统航空服务性能的空中飞行测试。

 

团队同事都称朱衍波为“数据活字典”,枯燥的数据、各项标准都被他牢牢记在脑子里。在与国际民航组织几十位专家的交锋中,面对各种反驳、质疑,他和团队一次次沉着应对。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朱衍波:他问你十几个问题,结果一交上去,又出来二十个问题。这个就跟爬山一样,觉得爬到这个山头,一会儿就过去了,结果一看那还有个山峰,比这还要高。中间有人说太难了,还要不要做下去,但是我们就觉得这个必须得做,不管多难都必须把它做下去。

 

有时候,朱衍波团队还需要与各国专家线上交流。因为有时差,会议常常从午夜进行到凌晨。一次次、一年年面对这样严苛的“国际考试”,朱衍波团队的兴奋劲儿也一次次被点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王志鹏:在工作的环境下,你是不会感觉到累和困的。他在不停地在反问你、质疑你,然后你反驳了,他接受了,你就感觉到越来越兴奋。

就这样,朱衍波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50多次国际会议,反复测试、论证了2000多项问题,最终获得了国际专家的认可。2023年11月,随着《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卷1最新修订版的正式生效,北斗系统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刻,距离我国正式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申请,已经过去了13年。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朱衍波:最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这13年的锻炼,我们的团队配合得更好了,打硬仗能力更强了,跟国际上打交道的经验也更丰富了。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民航领域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装备和中国方案的国际化,为全球新一代航行技术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赵坤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