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最新显示,刘秀云出任院长。“任命通知是5月27日晚上下达的,从医学院到药学院的跨越,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医、药、生物交叉融合的一次新尝试。”5月30日,天津大学药学院新任院长刘秀云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对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最好地发挥自己的科创优势。”

她是如何做到年仅35岁就成为985药学院院长的?公开资料显示,刘秀云是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她不仅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还入选了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深耕麻醉重症、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新任院长刘秀云。受访者供图

深耕神经科学、麻醉重症领域

回溯刘秀云的履历,能够看到很多世界名校的名字:从天津大学本硕毕业后,她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习,并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神经科学、麻醉重症等领域深入探索,科研课题跨越医工、临床、基础医学三个方向。

“在天津大学读本科时,我就立志要做科学家,搞科研、当老师,回国后我的求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回到母校。”

2021年,32岁的刘秀云赴天津大学医学院任职,同时,她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信息融合”项目首席科学家,致力于解决国产非侵入神经电生理信号高精度采集与计算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突破我国神经采集与计算芯片“卡脖子技术瓶颈”,通过脑科学的创新研究推动为更多的脑疾病的临床研究取得进展。仅两年后,34岁的刘秀云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新任院长刘秀云(左一)。受访者供图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脑脊液新技术已应用临床

作为一名科学家,刘秀云对麻醉、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研究不仅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而是希望将技术下沉到临床中。她结合脑脊液动力学、脑机接口、生物靶标等技术,发明了多项脑脊液客观诊断新技术。这项技术先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等多家医院临床使用,显著缩短了脑积水患者的诊断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30分钟。

刘秀云表示,如果用三个词概括多年的科研工作,那便是热爱、初心和坚持。和无数奋斗在一线的医生、科学家一样,能够坚持多年兢兢业业做科研,自然离不开对科研本身的热忱。

刘秀云此次主持工作的天津大学药学院于2000年8月成立,2014年入选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成为全国首批四个试点学院之一。刘秀云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于药学院接下来的发展,将重点放在医药、药械等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拓展学院与临床医院、药企、科研院所、药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及专利机构等的合作,以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