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自从清代康熙晚期产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成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类。它淡雅温润,美丽柔和,具有古典中国画的美感。
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的艺术已经开始出现,当时的粉彩也叫作软彩。
粉彩瓷是在五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彩料、制作方法上其实和五彩瓷大致相同。粉彩的制作方式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面勾画轮廓,随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最后抹上颜料。
因为砷的作用,颜料和砷混合之后就会产生粉化的作用,红色变成粉红,绿色变成粉绿,黄彩变成浅黄,而且还能通过控制砷的用量,来得到一系列深深浅浅的色调,整个瓷器烧制出来之后,就会给人粉润柔和的感觉,相比于五彩瓷,颜色更加多变。
康熙晚期,景德镇已经开始烧制粉彩瓷,不过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粗糙的,只是在红花的花朵之中,用粉彩点染一下,其他的纹饰其实还是五彩的技法制作的。康熙年间的粉彩瓷瓷器的器型受到珐琅彩的影响,大多是小器型的碗碟之类,露出白底。
粉彩的诞生和康熙的去世只有几年时间,这段时期还停留在点缀方面,只能看出局部的效果。
到了雍正时期,粉彩瓷成为了宫廷的生活用瓷,除了花瓶等等用于观赏的器物之外,还有大量的盘子、碗等器皿。粉彩瓷在造型和绘制发布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精工细作,还会题相应的诗词歌赋,体现出一种文人的儒雅。
清代粉彩瓷有“五色”:红、白、黄、绿、蓝,粉彩瓷是以这五种颜色为主旋律进行绘制的,一般以其中一种颜色为主色,其他颜色加以点缀。
雍正早期和康熙粉彩瓷的技法还有一段时期的衔接过程,后来渐渐发展,它不再是五彩瓷的点缀,而是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雍正粉彩瓷。
粉彩瓷出于五彩,而胜于五彩,主要原因就是颜色的浓淡可以随心变化,而且雍正年间绘制的许多粉彩瓷大多已经用上了十几种彩料,甚至已经到了二十多种。
这个时期粉彩瓷的描画大多是写实风格的,注重细节的描画,画工的精细度已经到了发丝都描绘很清楚的程度。
雍正的粉彩瓷相当著名,至今很多人开玩笑说雍正的审美要比乾隆“高级”,其实也是因为粉彩瓷的恬淡和温润,怎么看都不会感到俗套。
雍正时期的粉彩瓷纹饰更加疏朗和规整,常见的有团花,团蝶,还有八桃蝙蝠等等,雍正时期一般会绘制8个桃子,而乾隆时期则绘制9个,所以也有“雍八乾九”的说法。
乾隆时期,粉彩瓷进入了鼎盛时期,在雍正朝的基础上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乾隆时期可谓是整个清朝的太平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乾隆皇帝个人对艺术品的要求很高,且自己也有深刻的研究,收藏了大量的字画和工艺品。乾隆诗集之中,咏叹瓷器的作品多达119首,他对瓷器的喜爱已经近乎痴迷。
乾隆皇帝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粉彩瓷的烧制他一直都非常关注,乾隆朝的粉彩瓷已经走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达到了空前完美的水平。
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粉彩瓷皆为宫廷画家所绘制,文人的介入让粉彩瓷的文化内涵上升了一个台阶。这些粉彩瓷不同于一般的民间绘画,而是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品味,线条流畅,脱离了“匠气”。
不过这也有弊端,宫廷陶瓷画成为了一种程式化、僵化的过程,甚至有了固定的画样,后期的宫廷画师也无法自由决定产品兜底用什么样式,并且逐渐失去了创作的热情。
乾隆朝的部分粉彩瓷会在瓷器的内壁和底足之内加绿彩,这种“绿里绿底”是非常浅淡的,这种样式一直流行到了清末民初。
另外,乾隆年前还有一个对于粉彩瓷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外来艺术的影响。
乾隆皇帝对欧洲的洛可可艺术向来都很感兴趣,他将这种风格融合在粉彩瓷之中,此时工匠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巅峰,他们可以将乾隆的这种突破性的想法付诸实践,就这样“色地粉彩瓷”就这样诞生了。
色地粉彩瓷是在色地上面画上密密麻麻的图案,有时候采用了西方的花卉纹样,当时人们称这种纹样为“洋花”,这让人就有了一种很新奇的感觉。
融合和西方艺术要素的粉彩瓷,特别吸引西方人的注意,在西方贵族眼中,这种粉彩瓷更加贴合审美,后来就成了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我们都知道,从明朝开始,“青花瓷”就是我国的“国瓷”,这段时期粉彩瓷也有了和青花瓷一决高下的气势,欧洲贵族在定制徽章瓷器的时候,就点名要求用粉彩瓷来制作。
后来嘉庆、道光年间的粉彩瓷虽然数量行还是很多,但是和乾隆年间的相比,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到了咸丰同治时期,粉彩已经显得十分厚重,绘画十分草率,甚至谈不上美观,花鸟不协调,人物的比例也拿捏不好,甚至出现了变形。
清朝后期的粉彩瓷,早就已经没有了雍正、乾隆时期的温润和粉嫩。
粉彩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洋为中用”的典型,后来有人称这是陶瓷历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虽然在当时,青花、五彩、斗彩等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但五彩瓷还是成为了当时独树一帜的流行彩绘新品种。
粉彩瓷是五彩瓷和珐琅彩之后的又一个优秀的陶瓷成果,是清代彩绘瓷器工艺发展到巅峰的产物,以它独特的魅力,最终跻身景德镇“高温颜色釉、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四大传统名瓷的行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