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好莱坞著名华人导演李安耗费4年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在2012年上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文本,其叙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该片本身除了艺术上的奇幻,哲学上的深刻,人类学方面的复杂值得我们多方面解读之外,它还提出人类极端情境中的生存伦理问题,这就是小说和电影以两个故事并置的方式所提出的伦理问题。

如果人类真的遇到类似的极端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少年派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一场海难,派与家人分离,在大海上飘荡。

在海上的前三天,嚣狗把斑马、猩猩橙汁咬死了,帕克一个猛扑把鼠狗杀死了,故事发展到这里,所有的动物都死了,只剩下派和帕克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流。

人和老虎在同一艘救生艇,接下来的就是人与虎如何共处的问题了,派在思考了多种如何杀死老虎的方法之后,还是决定让帕克活下来,派给老虎接水喝,给帕克捕鱼吃肉一一让帕克活下来,也就是让派自己活下来,这时的派与帕克是共存亡的。

他们在海上遇到了很多恶劣的天气情况,随着救生艇上的食物日益变少,当派与帕克匍富在救生艇的帆布上,无助、绝望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救生艇漂到了一座绿岛上,派和帕克惊喜万分,就像发现了一个人间天堂。

白天派和帕克在绿岛上尽情地喝水、吃植物充饥,但是到了夜晚,派发现这个岛在夜间就是地狱,吞噬着地面上地一切生物,包括小湖里的鱼,派在极度恐惧之后,第二天一早带着帕克和一堆从岛上获取的食物储备,又开始了一次驶向未知彼岸的漂流。

最后,在南美洲与北美洲的交界处的海湾,派与帕克获救。可是,帕克在下船之后,独自头也不回地向丛林里走去,未与派有任何的眼神或其他形式的道别。

电影的最后,来调查沉船事故的调查员并不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将它看作是一个闹剧,想让派说出真实的而不是有那么多动物参与的事件。

所以,应调查员的要求,派给了另一个故事真相是,救生艇上并没有任何的动物,那些动物所代表的是人厨子、水手、派和母亲。

船上的厨子很凶,他先是杀死了水手,并且吃掉他,之后厨子又把魔爪伸向母亲,把母亲杀了,派在厨子杀害母亲之后,狂怒之下,疯狂地扑向厨子,将厨子杀死,后面也将厨子吃掉了,以上就是事实的真相船上的人都死了,派是唯一的生还者。

这个版本的真相让调查员感到惊慌和恐惧,可能,大家都认为,调查员们会相信第二个血淋淋的事实,但出乎意料,影片里采访中年派的作家在看了记录调查员的记录本上面看到了那句话:“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调查员们选择了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影片放映到这里,中年派问作家,那么,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是真的? 作家说,第一个版本的故事。

中年派说:“所以,你跟随上帝。”这一句话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关于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都是向往的,在困境之际,在面对无奈的现实之际,内心中对于美好的企盼让我们的心指向愿景,而上帝是所有人的愿景之主,跟随上帝,也就是跟随自身内心,也就是跟随纯真与美好。

孟加拉虎名字叫理查德·帕克,这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 年,一艘游轮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

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后活下来的是最年轻、弱小的派,这个结局令人深思,小说中说,这个故事“它能让你相信上帝”为什么?我们对小说和电影做认真解读或许能理解这个说法。

“永远不要依靠幻觉活着,不要自欺欺人,不要随便选择相信,世界上唯一可靠的救助,来自自己,而非神。”这是父亲作为无神论者教给派的生存法则,而母亲则代表了另一种观点:人要有信仰,要相信,要等待,要虔诚地祈祷,要保有美好的坚持。

长期的孤独带给我们无助和绝望,只有相信这幻觉是真的,世界是美好的,才有希望活下去。可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教给派的,远远不止这单独的一两句话。

我们可以从文中的一些台词来获得派对于家人给予的关于宗教、信仰对生活的理解。

在老虎头也不回地走向丛林之后,作为荧屏前面的我们,应该都已经很了解老虎所象征的寓意了,但是与一般所认为的老虎就是人的本性层面的野性象征意义不同的是,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虎的寓意就是释然。

因为在人们一辈子当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困境,同样,在这挫折与困境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判断与选择,在我们手上的,我们不以为然,在我们失去时,我们才幡然醒悟,未来得及好好地道别。

所以,有时候,我们更是要选择释然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遭遇。

一直以来,潜意识里我们都认为,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所以,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人自身,但是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内心的力量的强大之处。

人的内心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对于极端条件下人的生存、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无奈感叹,远远比想象的来得深刻,在这里,人们不免发问,宇宙苍穹下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样的面目?

我们的人生在体验中走得更远。只有体验到当前,你才会真正了解到你自己的生活状态,你需要什么,你热爱什么,你想要放弃什么、舍弃什么。

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受到改变的力量,才会感觉到人生发展的喜悦,就像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级,实现人生的价值。

动物园与派

动物园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派的家园。

影片中开头的场景是伊甸园再造,不是再现,因为动物被赋予情感,哼唱的是一首摇篮曲,它出现在篇首,儿时的派睡前母亲讲故事时,和海上漂流饥饿后的那顿飞鱼大餐。

这些都是在讲人对归宿和家园的渴求和怀念,深层次的寓意就是人类家园中的神性的回归。

派是有宗教信仰的,这是他的心灵得以救赎的根本,也是派心灵层面的内心所向,从印度到加拿大,派从古老文明之地到新的心灵之地,至此,派的人生有一个美满的结束他收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大西方主义的观点从原始的动物园到开化的北美。

也许,作者认为,终极的精神家园还是在西方世界,故乡是人的根,人总是有根的,这并不仅仅指的是地理位置的取向,而是心灵层次的取向,人的内心世界需要一个精神的归宿。“柏林曾用“家”来表述民族主义的质地,身体在家,心灵也必须在家。”

以此类推,在宗教信仰的世界里,“神性”的存在,就是家园的存在,“人总是需要家园的,伯林曾用’在家的感受’表述民族主义思潮的质地,身体在家,心灵也须得“在家’,

而在宗教语境中,神无疑喻示着“家’的所在。

回首“非神化’的大历史,在一段峰回路转之后,西方人赫然发现,必须“迷途知返’,向神回归在此,我宁愿表述为神走向人而不是人走向神,由此,我也把《少年派》所隐含的心灵昭示作如下表述:神已经踏上了“归途’旅程。”

有意思的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导演李安却是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至少没有明显的、公开的宗教信仰取向,但李安曾经说过自己的无神论观点。

但他也着重强调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对他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从某个层面来说,道教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义、思想,它的关于哲学方面的思考,更是发人深思,我们可以将道教关于终极性生命思考的观点理解为“神性”吗?

扬·马特尔

扬·马特尔,加拿大作家,母亲、父亲分别是妮可·皮隆及埃米尔·马特尔,扬·马特尔本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曼卡。

扬·马特尔小时候曾到过法国、哥斯达黎加、阿拉斯加、加拿大、墨西哥等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埃米尔是加拿大的外交官,从而有机会旅居很多国家。

青年时期的扬·马特尔在加拿大的寄宿制学校上学:成年以后的扬·马特尔则旅居过印度、土耳其和伊朗。在印度,扬·马特尔花了1年多1一个月的时间去到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教堂以及佛教寺庙,还有一些动物园进行走访与体验。

他喜欢接触不同的事与人,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认识他们的生活。扬·马特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比如各种宗教的文书以及各种关于被抛弃的儿童的一些故事,他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拜读它们。

结语

在内心感到无助之时,我们更要静下来细细品味这一份无助的心思指向如何,当我们感到迷惘的时候,要试着听听自己的心声,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要追随自己的信仰。

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句话或者一个人,成为我们信仰的力量,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学会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有靠自己去寻找坚定力量的来源,并去坚持它实践它来面对人生的风雨。

所以,在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之后,人到中年身材发福的派,坐在客厅里,平静地对朋友讲述着这一切,流下一行眼泪,他说,人生就是不断放下,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好好道别。

我上了救生船,失去了家人,我才后悔没有珍惜过父母,理查德帕克永远离开了我,我才想起,我应该告诉它,你是我在大海上存活下来的唯一动力,我爱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