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首先要搞清楚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搞清楚有哪些因素参与,咱们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它。

首先,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起点通常是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


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和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引起。

其次,血管炎症反应:损伤的内皮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吸引白细胞进入血管壁,引起血管发炎,这种炎症和咱们说的细菌感染不一样,它是无菌性炎症。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膜层,并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这就是血管斑块形成的启动因素。

第三,斑块形成:白细胞在内膜层积聚并摄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和其他细胞、胶原纤维和脂质等物质逐渐沉积形成脂质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斑块稳定性:斑块形成以后,可以是稳定的斑块,主要由胶原纤维和钙盐组成,表面光滑,质地比较硬,不容易破损。从血管CT或者超声造影上可以看到,这种斑块的密度高,或有钙化存在。

当然也会形成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则更富含脆弱的泡沫细胞、炎症细胞和少量胶原纤维,这种斑块不稳定,容易破裂,我们称之为“易损斑块”。

对于炎症反应较为明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较高的血管,更容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所以容易造成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

第五,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释放斑块内的脂质和炎症介质到血液中。这些物质可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部分或完全阻塞动脉,引发心肌梗塞、中风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总的来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从内皮细胞损伤开始,经历炎症反应、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和最终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过程。

在上述病变的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既是引起血管斑块的“元凶”,当血管内有大量的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时,动脉粥样硬化就有了形成的基础。


而大量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则是血管斑块形成的“帮凶”。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也会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长期高压状态,可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肥胖与慢性炎症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脂肪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可以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炎症。

所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可以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