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致呈 见习记者 胡玲玲 滨州报道
滨州阳信县东南部,黄河水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水落坡凸,得名“水落坡”。
60多年来,当地村民从贩卖旧家具,到转型为仿制古典家具,使得一个小镇实现了“收全球、卖全球”的壮举。据统计,全镇总人口6万人左右,从事“老物件生意”的人占其中一半,年销售额约有60亿元。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水落坡镇,叩开时间的门窗,探寻水落坡古典家具和民俗文化产业因何而起、为何而兴,未来发展又将走向何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小三轮拉来60亿产业
从阳信出口驶下高速西行,路边带有“古典家具”“民俗博物馆”字眼的招牌渐渐多了起来,商户皆敞开着大门,把各种“上年纪”的物件从店内铺展到屋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100公里以内的家具款式趋同,超出这个范围,才会显现出差别。如果不是因为地域之间的流转,古旧家具大概只能尘封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水落坡的家具产业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
村民为了改善贫穷生活,是驱使老物件流转起来的直接动力。张丙德不仅开起古典家具公司,还有拥有一家金丝楠木博物馆。据他回忆,以前大张村的村民平均下来只有一亩地,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二手生意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大家纷纷盖起新式二层楼房,富起来的村民为村庄修桥修路、捐资助学。
起初,村民骑着毛驴到天津收来旧家具,回到家经过涂漆上光,“摇身一变”成了抢手货,或是自用或是加价售出。再后来,他们发现农村里散落的炕桌、太师椅、八仙桌也是城里人热衷收藏的古董,骑着三轮车前往全国各地回收,偏远的山区或者岛屿都会涉足,一来一回之间,拉来了新产业。
小镇上的从业人员走遍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回中式家具,也顺道带回瓷器、字画等老物件,量的积累很快让水落坡这块招牌在古典家具、收藏业内传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转集散地”。
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也摆在从业者面前:老物件资源终归是有限的。
上世纪90年代,找到商机的村民,开始找村内的老手艺人拆解、研究古典家具,逐渐从中琢磨出制作技巧,进行批量生产,完成了从收旧修旧到新作如旧的转变。
至此,水落坡古家具市场逐渐形成“购买→修复→仿制→销售”模式,古家具、仿古家具产品占据北京、上海市场的“半壁江山”,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约在60亿元。
土生土长的收藏家
如果说横店最不缺演员,那么水落坡最不缺的就是老物件。
光是一个店家自己的存货就足以让几个民俗博物馆开张,除了吸引前来“淘宝”的游客,这里亦是酒店、茶室、景区、剧组的采购首选,优势在于能够快速“一站式配齐”。
做过木匠、干过家具,后来帮人开三轮拉货,郭新成如今经营着一家占地2000多平米的民俗博物馆,从业二十多年,他经手过至少十万个老物件,现在都按照主题摆放在具体展厅内,等待买主上门。
郭新成坦言,在水落坡做生意的人,基本是靠一步步收集“摸出”经验。一开始收来各式各样的物件,大家并不知晓其中价值,“好货”没能收到或是被人低价买走也是常事。现在他收来物件,一定不会急于转手,先研究透了,再谈买卖的事,实在稀罕的玩意儿索性留在家中,“修修还能用”。
和收购者打交道的过程中,郭新成渐渐能从造型和材质等方面判断物件年代,不善言辞的他,讲解起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时颇有一套,不时还亲自上手还原使用场景。
郭新成调试收来的留声机
年轻的手艺人回来了
批量收购旧家具、老物件背后,是大量旧屋拆迁的缩影,意味着人口的迁移。收集旧物的村民有时一拆就是整间房,将东西拉回村后,再把不同的旧物件分拣出来,供应给店铺。
近些年,村子里陆续回来了一些年轻人,做起直播带货,设计方向贴近流行审美,通过将门板打造成桌面等巧思,老料新做,架起物与物之间微妙的联系。
2019年,85后木雕手艺人郭新泽选择在家乡成立工作室。
与木头为伴的日子里,手艺人需要与多达几百种榫头、卯眼结构交手,放样、取料、抱料、画线、打眼……郭新泽发觉,雕刻过程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出来的东西不但实用,还能当成艺术品来把玩、欣赏。他所设计的“平安鲁班锁”,由34颗红花梨木插摆而成,可供反复拆解反复拼装。
水落坡的木雕手艺人,强项在于博采众长,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榫卯手艺,结合修复老门板的雕刻技巧,做出温雅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突出拼接感但不显杂乱。
正是在机器雕刻成为家具制造主流工艺的情况下,这些水落坡手艺人仍然坚持着手工雕刻的技法,才显得格外珍贵。老木板自然风化后的痕迹、裂缝,这些沧桑的美感也会被保留下来,作为产品无声的标签。
当地调研数据显示,平均每个销售额达到200万以上的工坊雇佣工人大约20名,其中木匠8名,占比40%,但是年龄均为40岁以上,最大年龄为70岁。
郭新泽说,他们这一代人儿时的第一个玩具大多由木头制成,从小便对木头倾注了感情。
他希望水落坡能够再“出圈”一些,吸引年轻人来到这里,改变对于技术难学、工作环境差的刻板印象,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虽然一个木匠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活”,但基本上手的能力并不难学,只要能沉下去,收获成就感的时刻就不会遥远。
郭新泽(左)正在授课
特色小镇的下一站
阳信县民俗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爱军认为,古典家具文化的精髓在于传承。
在家具还未高度商品化的年代,大家常说的不是“买家具”,而是请木匠“打家具”,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街坊四邻聚在小院里,围看原材料经过工具的打磨,变成一件件家具。这些家具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直到彻底无法使用,还可能作为家中摆件存在。
张爱军时常叮嘱工人,做家具靠的是匠心,家具卖不出去,还能当作艺术品。质量好的家具即使折旧,也只需重新打磨上漆,基本架构没有任何问题。
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需求渐趋平稳,小镇上的人普遍感觉到生意不如以前好做,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由于未能打造出代表作,他们所提供给贸易公司的产品,经过包装,售价又会翻番。
不过他们从未丧失信心,就像父辈一样,他们坚信这些老物件背后不仅只有使用价值,等待着璞玉被发现的那天。
“新中式家具”“市井火锅餐桌”……水落坡的商人们,还在瞄准市场机会,使旧家具成为创意型成品,寻到旅途的下一程。
除了古典家具市场,水落坡还在依托已有的老物件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张爱军所负责的水韵古街博物馆,就是为了打造“怀旧旅游”景区作出的尝试。“村子里很多人家收来的东西摆放杂乱,我们正在打造一个主题展示的样板,让村民学习这种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寄希望于,陈列整齐的老物件,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能唤起游客内心深处的回忆。
近些年,北京和平菓局、上海1192弄、重庆洪崖洞“重逢1980”等一批以20世纪城市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街区成为新晋旅游景点。
水落坡的商家表示,这些还原市井生活的老物件,大部分是从当地销售出去的。现在,他们希望尽快让遍地堆放的民俗老物能够“鲜活起来”,讲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往事。
水落坡举办的“民俗社火年代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