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里长石头,已经成为困扰很多人的常见病,像胆石症患者已逾1亿,发病率达10%!

有时候结石可能只是在体检报告上刷刷存在感,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但也有可能会让人痛得死去活来,甚至威胁到生命!

而很多人总听说“不吃早餐会得胆结石”,这是真的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胆结石的那些事。

01

关键的不是早餐

是空腹时间

与其说不吃早餐,不如说空腹时间过长才是增加胆结石风险的真正原因。

有研究指出,与规律吃早餐的人相比,不规律吃早餐的人空腹时间延长,造成胆酸分泌量减少,而胆固醇分泌不变,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比例相对增加,因此增加了发生胆结石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禁食时间过长(14小时)、节食都会增加胆结石风险。

02

这些习惯易催生“胆结石”

1

长期高能量、低纤维的饮食习惯

油炸、高热量饮食会增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得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的含量随之改变,导致胆固醇更易过饱和析出,进而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

精制碳水化合物刺激胆囊收缩的力度较弱,还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2

长期吃素

脂肪类食物能刺激人体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缩、胆汁排泄。

但如果您长期吃素,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脂肪刺激胆囊收缩,胆汁的排出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胆汁淤积,结石的风险就增大了。

3

久坐不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而长期久坐不动,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变差,影响胆汁排出,从而易造成胆汁淤积,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

餐后蜷缩体位

像吃饱饭后喜欢窝在沙发上,这样的姿势,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还会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久而久之,也可能诱发结石。

5

不爱喝水

平时不太爱喝水,或者饮用含钙、镁离子较多的硬水,胆汁浓缩也容易生结石。

6

女性多次怀孕

相比男性,胆结石更好发于女性身上。这主要是因为其形成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关。女性怀孕期间胆功能容易发生紊乱,胆汁容易长时间逗留在胆囊内,另外怀孕期间的胆固醇浓度较高,易在胆囊内发生沉淀,进而增大了胆结石的发病率。

03

胆结石的“预警信号”

不同位置、大小的胆结石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

1

胆囊结石:

右上腹会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大多是以阵痛为主,每次疼痛的时间可维持15~30分钟左右,还会出现反酸、胀满等相关的症状。

2

肝外胆管结石:

右上腹出现疼痛感,情况严重者会出现高热、黄疸、寒战等临床症状。

3

肝内胆管结石:

绝大多数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症状。

4

其他症状:

少部分患者有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腹胀等相关的症状。

胆结石一旦发作,需要及时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04

护胆,势在必行

除了尽早改正上述的不良习惯,想要避免胆结石找上门,下面这些良方也可以试试:

1

利胆饮

药材:枳实5克、柴胡5克、郁金10克。

适用症:胆气不利、阳明蕴热的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

枳实有利胆的功效,对治疗一些胆囊小结石、胆炎、胆囊小息肉,都有很好的功效。[1]

《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2

鸡胵茅根汤

药材:15克鸡内金、生白术15克、鲜茅根60克。

做法:先将茅根煎汤约500毫升,先用300毫升加生姜5片、鸡内金,熬至锅中只有100毫升水时,再添加剩下的200毫升茅根汤。煮开后搅拌七八次倒出,放置澄清取清汤服用。

鸡内金不仅化脾胃之积,还能化脏腑之积,对应到我们常见的病症,就是肝胆肾脏结石、甲状腺结节、胃肠息肉、乳腺结节等。

《滇南本草》记载: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3

适当摄入两种营养素

β-葡聚糖

β-葡聚糖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辅助预防胆结石。美国研究显示,每天摄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胆固醇下降8%。

青稞、大麦、燕麦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β-葡聚糖。

维生素C

维生素C能够抑制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盐,使胆汁中胆汁酸盐的浓度下降,从而辅助预防胆结石。

新鲜的蔬菜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尤其青椒、白菜、冬枣、橘子、猕猴桃、柠檬等含量较高,日常可适当增加摄入。

参考文献:

[1]叶菁.胡子毅.邱丽瑛.小陷胸汤加枳实方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0例[J],医药卫生科技,2007.(04)

(养生大国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