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绝望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2013年国庆前夕和业内的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资深人士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未来进行了一次长谈。采访内容大体来说就是国产品牌完犊子了。


       10年了,长城没倒闭,起亚现代等韩系车快在中国市场歇菜了。
       被采访的汽车业内人士从合资品牌产品下探了谈起。讲述了因为品牌冲高失败难以获得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困在低端打价格战利润微薄,只能搞些低水平的创新。
       又说当时的企业技术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追赶高端变速箱、发动机失败,外观设计也是低水平的模仿,只赚到了小钱。最后就是抱怨政府不重视自主品牌。看得出来受访者看到了当时很多问题,怨念极深。
       我截取几段10年前这位业内人士对汽车行业的看法。
       自主品牌中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可以赚点小钱,但长远来看必死无疑,因为我们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合资品牌已经开始产品下沉
       这位业内人士觉得国产车的技术路线不对,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技术。从采访中,他还是希望走传统研发路径,追赶主流的车企的技术指标,精益求精的靠一代代迭代去追上主流技术。
       弄了一大堆错误的东西,自主品牌所谓的技术,也是很基础的,它们认为“只要能把车造出来就行”,至于具体造得怎样就是另一码事儿了。弄一堆所谓的新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与国外那种技术相比,连十分之一都达不到。技术上不但不是完美无瑕,反而到处是窟窿,还自我感觉很好,以为什么技术都有了,其实只是能造车而已。
       受访者认为国内汽车公司就是抄袭,而且还抄不到点子上。10多年前说这话确实有一点道理。
       2010年那会自主品牌的车企确实从外观看和合资车太雷同了,比亚的F3就是照着花冠去设计的。就是前些年还有过的众泰和陆风汽车那简直是一比一还原保时捷卡宴和路虎极光了。当时网上关于这两辆车的梗铺天盖地的。




       不过这位从业者,没有注意有的车企在默默耕耘新的技术。比亚迪的王朝系列这一年已经破土而出,长城的suv在细分市场打出一片天。


       我觉得这个从业者作为业内人士最不应该的是忽略了新能源电车的快速迭代更新。对于即将到来的巨变这位从业者在采访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么看的话,那么汽车行业全是问题当然看不到一点希望了。
       其实在10年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从电池补贴、电网改造和终端汽车补贴等过各方面一起持续不断的给电动车这个领域输血。尽管有骗补的,但是大的趋势已经在形成,后头看自主品牌确实抓住了这次巨大的机会。不知道文章里面的受访者的公司有没有抓住。
       10年前的电车现在看哪哪都是毛病。充电慢续航短而且样子也一般般,价格还不便宜,没有补贴根本没啥人买。我记得13、14年那会在深圳海岸城看到特斯拉真车时要80多万,货真价实的豪车。


       像一切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火车刚出来的时候不还有人用马拉货物和火车比赛吗。
       现在的中国自主品牌公司,浮躁自满,有一点点的成就其实还来自于抄袭,他们怎么可能做得出比别人更好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资深汽车业从业者不是崇洋媚外。他是对国内汽车产业爱之深,恨之切。那会自主品牌占有率一直往下走,冲击中高端的车型又屡屡失败。很多从业人员感觉一旦合资的车型价格下来,国内自主品牌就要缴械投降了。
       下面的话就有些生闷气,说的太意气用事了。
       第一点,我们时间上的优势已经没有了;第二点,不争气,真正做自主品牌的这些人,一身暮气,根本就没有10年前的朝气。
       埋怨国家没支持,其实国家的汽车战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日本欧洲的燃油车搞了上百年,专利墙都三层厚了,我现在要搞新发动机、变速箱。费时费力还会因为要绕开你的专利得自己搞一套,那干什么在这里外国品牌鏖战,换个战场呗。
       我看来,国家支持自主品牌,实际上只是道义上的支持。国家从自主品牌中获得了多少,又从合资品牌拿到了多少?
       为什么这么悲观?
       如果这个从业者10年还在行业内,看到这几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可能不会发出绝望的呐喊了。
       我自己所在的行业如果吐槽起来也是毛病一大堆,但是如果跳出行业本身,在外面的角度看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各行各业的业内人士,可能是看到了太多的不足,总会有自己的行业一无是处的感觉。
       看看技术论坛上工程师对本行业的吐槽。每个行业都充斥着流程不规范,研发做无用功,人浮于事,领导无能这样的表述。就是今天去头条看看业内人士的吐槽,大概也都是这些内容。
       太沉迷于这些信息还真以为天要塌了。但是换一个维度看看,把时间轴拉长看。各个行业的进步就能真切的感受了。
       中国的产业进步是在骂声中一点点改进的。
       所以也劝搞技术的同志们,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一门三分地。
       文章的作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10年后的今年1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07万辆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
       10年后的逆转
       不少中国人也想不到,国内不少我们自己觉得一般般马马虎虎的车子都杀到西欧,欧洲汽车业的大本营去了。
       据中国新闻网星期四(5月11日)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汽车约107万辆,同比增长58.1%。同期,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本一季度汽车出口95万4000辆,同比增长5.6%。
       被中国拿下汽车出口第一后,日本网友酸了,还是那一套中国制造价格低,抢占亚非拉市场的论调。


       实际情况是国内出口的汽车单价已经从18年的1.2万美元上涨到1.8万。电动车的单价更是高达2.59万。根本不是上面日本人说的廉价车。
       出口销量最大的是上汽的MG,这个我没查资料的时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去年年中MG海外销量就破100万了。这个车我在深圳看到的不多,有一些年轻人开,但远远没有比亚迪汉特斯拉这种热门车型多。


       而且中国出口的车普遍卖的的比国内的贵,还真不是日本网友说的那种“三蹦子”。
       元PLUS在德国的预售价为3.8万欧元,汉、唐这两款车型在德国的预售价为7.2万欧元(约50万元),售价比国内售价高出一倍。在俄罗斯汉卖500万卢布,差不多55万人民币。
       汉、唐这两款车型的价格甚至高于奔驰GLC、E级等豪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
       欧洲的大街小巷已经慢慢出现中高档中国车了。
       B站up地酋村的油管搬运里面,不少欧洲人也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汽车业的崛起。


       汽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门类,也是西方占有的最大一块蛋糕。今天中国人进来了,我们多吃一块,他们就会少吃一块。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之前欧洲美国搞过的贸易制裁手段后面几年都会使出来的。就像前几年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做的反倾销调查一样。另外汽车行业还是日本经济停滞几十年来为数不多还在持续获得巨大利润的产业。
       以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不单单是中国崛起对日本算历史旧账的问题。更大的冲突是中国产业升级挤占了日本的产业空间。如果汽车——这个创造了日本最多中高档收入的产业被中国冲击垮。中日两国的人均GDP估计会在2万美元附近相遇,这将是中国GDP超过日本以后对日本国民心态的再次暴击。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现在汽车产业势头比十年前,称得上是拨云见日。但是也要未雨绸缪,贸易战打到现在,西方阻止中国产业升级的手段我们也见识到了。
       如果对汽车行业进行制裁,目前半导体等行业遇到的限制清单马上可以复制到汽车行业。舆论上夸大中国汽车对于他国国家安全的危害(比如鼓吹中国汽车收集用户资料,监视敏感地点等等)针对海外出口的头部车企和自主产业链强的车企进行定点打击。


       汽车产业不但在快速转向电动化,也在转向智能化。所以车机芯片,算力芯片也是汽车产业升级要重点攻克的部分。目前看高通和英伟达还是占据着这个方面的高点。国内几家做智能化的新势力车企用的都是他们的方案。基于美国制裁华为的前车之鉴,这些车企的领导也要留有后手。


       如果完全依赖他们的方案,那么后期他们必然会利用目前西方在车机系统和半导体的优势,采用断供车机芯片等手段来打击领先的车企。
       中国的产业升级从来不仅仅是工程师和工人的事。随着产业升级到欧美的经济腹地,更大的风暴在酝酿,大家也要有系好安全带的准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