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报道

每个新诞生的行业都有所谓的“卖水人”。而智能汽车仿真测试便是汽车“新四化”时代红利下诞生的“卖水人”行业之一。

5月29日,国内智能汽车仿真测试领域的代表企业,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企业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目科技)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光银国际资本、中信里昂证券担任公司联合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业务包括ICV仿真测试产品设计及研发、验证和评价解决方案,主要客户包括政府、国企和汽车OEM等。

股东背景方面,赛目科技不仅有工信部背景,还集纳了华为、经纬恒润等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表率企业参股。

值得注意的是,赛目科技曾于2022年12月、2023年10月两次呈交IPO申请,但前两轮上市请求均未成行。

从经营体量上,由于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标准制定上才刚刚起步,高级别自动驾驶尚未“上路”,因此公司的业务体量仍然相当有限,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盈利可观

招股书显示,赛目科技主要销售收入来自ICV仿真测试工具及平台,以及ICV测试服务等业务。

2021年至2023年,赛目科技合计实现1.06亿、1.45亿和1.76亿收入;其中ICV仿真测试软件平台收入为6078万元、8110万元和1.01亿元;ICV测试服务业务同期分别为420万元、2481万元和5529万元,增速较快。

众所周知的是,不论是智能网联汽车主机厂、还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亦或是关键传感器企业,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几乎都处于亏损之中。

但作为智能汽车行业的“卖水人”,赛目科技却能早早实现盈利。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盈利3760万元、4870万元和5340万元;同期公司的毛利率分别高达59.9%,65.6%和70.9%,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所谓“ICV仿真测试”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测试主流流程的一环。

通常来说,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包括仿真测试,封闭道路测试和开放道路测试。由于数字孪生技术和传感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今天仿真测试能更精准地还原封闭道路测试和开放道路测试的场景,更全面的检测系统、零部件在汽车运动中的动态,从而能帮助汽车或自动驾驶研发减少实机训练带来的时间财务成本。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杨良义博士在相关文献中指出:自动驾驶车辆必须无故障行驶2.75亿英里才能证明其在车祸致死率上和人类驾驶员的水平相同。假设拥有100辆自动驾驶车辆,每天测试24小时,一年测试365天,测试时速为25英里/小时,则需要耗时12.5年。证明自动驾驶事故率比人类驾驶员低20%, 需要测试约225年。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仿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逐渐起到关键的作用,车辆、道路、天气、甚至是零部件都能用模型模拟,用于取代许多实际车辆在公路环境的测试,降低企业的安全合规研发费用。”

独特股东背景

另一方面,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仿真行业的出现,但也涌现了许多新玩家。

赛目科技招股书援引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赛目科技为全国最大的ICV测试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约为5.3%,未能达到一家独大。

而从整体数据来看,2023年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的ICV仿真市场仅为约30亿元,因此可见该行业还在发展初期。

另据记者了解,国内汽车仿真市场较为分散,相关领域玩家众多,包括腾讯、中汽研、中汽中心均有ICV仿真测试的软件和服务能力。

不过,在众多仿真测试类企业中,赛目科技有着较为独特的股东背景。

招股书显示,赛目科技除公司创始人等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外,公司第二大股东为赛迪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持股28.1%)。该公司由工信部下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以及由事业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两个单位合资成立企业。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智能网联汽车合格认证程序中,工信部备案放牌是重要的一步。

“国内仿真测试行业目前没有汽车行业的强制标准或者推荐,而只有企业标准作为参考。智能网联汽车在仿真测试成功之后,仍然需要进入实际场景测试(比如封闭路测和开放路测),并获得指定测试机构的认证报告。而通过指定机构测试后,指定车型才能去到工信部进行备案并取得相关目录。”张翔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国际化挑战

从技术能力来看,根据招股书,赛目科技于自主研发并商业化推出ICV仿真测试、验证和评价工具链Sim Pro于2021年6月通过国际标准ISO 26262项下的ASIL D功能安全认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这使其成为全球首款获得最高级别功能安全认证的ICV仿真测试、验证和评价工具链。

不过,赛目科技能否借势获得更多国际客户,可能是公司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据张翔向记者介绍,汽车仿真测试最早始于2000年之后,包括AVL Cruise, CarSim等公司首先进行了对电动车的ABS系统和自适应巡航系统的测试。2010年之后,一些对电动车电池管理的汽车仿真模型开始逐步建立。

2020年之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逐步发展,一些包括德国IPG公司发布的CarMaker等仿真软件开始逐步占领市场。

与此同时,近年来,基于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功能的测试企业也不断开始涌现,诞生了包括Ansys、西门子,英伟达,LG,AVSimulation和巴塞罗那计算机视觉中心等自动驾驶领域的仿真研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总体而言,张翔告诉记者,“汽车仿真”仍是一个以海外企业为主导的汽车测试细分领域,而中国企业目前的体量普遍偏小,能力的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ICV仿真测试服务的市场刚刚起步,由于大部分车企都希望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销售汽车,而国内的测试企业在全球行标行业话语权上仍然比较缺乏国际汽车品牌和海外行业标准机构的认可,因此即便是车企,在包括仿真、软硬件闭环等大量测试也倾向于与海外成熟测试企业合作。

总体而言,修内功,仍然是中国汽车行业整体走出去的关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