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子孙后代相聚在一起,到长辈的坟头,拔掉野草,摆上贡品,追思美好。热热闹闹的场景,似乎是盼望了一整年那么久。

但是,血脉禁不起考验,一较真,你就输了。

在父母过世之后,别一厢情愿地认为,兄弟姐妹是最亲的人。不同的家庭,是不同的情况和结果。

清明节的时候,感受一番,就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走散了。

01

人散了,喊也不来。

十二年前,我的父亲忽然发病过世。

安葬好父亲,大姐说:“每年清明节,大家都来拜一拜,聚一聚。”

大哥说:“都来我家聚吧。”是的,大哥家在村里,也有房子,便于大家落脚。

作为小儿子的我,自然听从大家的安排。毕竟,长兄为父。

去年清明节前,大哥在亲人群里说:“我到外地打工了,若是你们回家扫墓,自己去寻镰刀、锄头。”

隔一会,大姐说:“我是不会去扫墓了,厂里只有一天假期,来来回回,时间不够。”

姐夫也传话:“若是下雨,我就去扫墓,天晴就没有办法了。”是的,姐夫在工地干活,什么时候出工,得看天的意思。

不难发现,父母过世之后,兄弟姐妹不一定都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难免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也有职场的烦恼和无奈。

总不能因为清明节扫墓的事情,就工作也不要了吧。

为了生活而奔波,这是中年人的现实,只能多理解。

除了空间的距离,还有人心的距离,就更可怕了。

说实话,你不翻旧账,我不翻旧账,不等于他不翻旧账。只要有一个人翻旧账,那就没有办法好好相处。

多少兄弟姐妹,见一面吵一次,也扎心一次。

父母曾经偏爱了谁,一辈子都记得。父母走了,就把这一股怨气,放在“得好处最多的人”身上。

大家一致认为,某个人得好处最多,就应该谁去扫墓。

可是得到好处的人,却认为自己也冤枉。也会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反驳大家的观点。

既然见面之后是吵架,那还不如不相聚。

在农村,常常会看到一些坟墓,是兄弟姐妹接二连三去扫墓的,老大上午来,老二下午来,老三明天来,并没有一起来。这就说明,大家不愿意凑一块。

“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古训,没有错,但只是学一学而已,不能当真。

02

家散了,各顾小家。

父母在的时候,不管走多远,都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到老家,围坐在父母身边,吃顿饭。

孝顺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对家人有怨气,也会在父母面前,忍一忍。

俗话说:“为马首是瞻。”父母就是我们心中的“马首”,保持起码的尊重,这是家风。

当父母走了之后,“马首”就变了,落到兄弟姐妹自己身上了。

兄弟姐妹都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年纪了,要干啥,还得看儿女们的态度。

若是自己的身体不太好,行动不太方便,没有儿女的护送,做什么都难。一旦儿女反对,或者儿女要忙着工作,自己自然会放弃一些感情互动。

到底是原有的大家庭重要,还是现有的小家庭重要,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通过权衡利弊,我们多数会选择,爱自己的小家庭,和大家庭渐行渐远。这也符合家庭发展的规律。

有一个词语,叫“开枝散叶”。也就是说,本是同根生的几个人,到了后来,就各自变成一棵大树。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说的是家庭变成家族,家族包含无数个小家庭。隔了几代之后,感情淡漠了,甚至都不认识了。若是在红白喜事上相见,也是看辈分,才知道是亲戚。

兄弟姐妹习惯了以自己的小家庭为中心,对于已故父母的事情,自然就不用心了。大家庭,在形式上,是已经散了。

03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就是普通亲戚,别期待。

哲学家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不要过于悲伤。对于一些病痛折磨多年的老人来说,过世了,大家会如释重负。

同样,人与人之间三观不合,有矛盾,有层次的区别,也是自然现象。

父母在的时候,大家已经闹翻脸了。父母过世之后,大家也会感觉是解脱,终于不要维系“表面的和气”了。

至于扫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有人去做就行了,不一定都凑到一起,兴师动众。

甚至有一些兄弟姐妹,连续多年都不会去父母坟头上看看。不能说他不孝,只能表示理解。或许这样的人,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孝是最多的,任劳任怨。

尤其是出嫁的女儿,若是在传统观念上,还有“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的想法,那也不会到娘家扫墓了。

看清了关系的改变,人的三观,生老病死的规律,你就不会期待和兄弟姐妹相聚了。太期待,会累坏自己,也没有人领情。

04

诗人黄庭坚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当我们扫墓的时候,放眼周遭,总有一些坟墓,荒芜了。只有繁茂的树木和野草,在风雨里招摇。

四季有轮回,家庭也有。谁都不要停留在某个季节里,无法自拔。

当秋天过后,你还抓住一片枯萎的落叶不松手,反而添加了几分惆怅,不如放手,隔一段时间,可以拥抱来年的春天。

只要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好好孝顺,至于父母过世后,大家聚聚散散,随缘好了。

又是一年清明节,扫墓之时,也是踏春之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