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一个曾经辉煌无比而今却没落混乱的国度,他曾位于四大文明古国之首,是世界上最早的大一统王权国家国,是古代非洲地区重要的粮仓之一;他有七千年的文明史诗,有巧夺天工被怀疑是外星人所建造的遗迹,有哈特谢普苏特、萨拉丁、穆罕默德·阿里等影响历史的人物。即便在饱经殖民后的近代,埃及也差点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导。
可如今的埃及,除了博物馆里透露着时代气息的文物,再也不能看出曾经堪称夸张的文明、曾经一呼百应的风光与他有什么干系了。
那么作为开启人类文明的先锋,作为近代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埃及是如何以“王者”开端成为“青铜”的呢?
纳赛尔
差点成为超级大国?
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古埃及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后经历多个王朝形成自己独有的古埃及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到公元前332年后,埃及开始被外邦人所控制,古埃及开始消失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640年后,阿拉伯人占领埃及,这片土地开始阿拉伯化。
12世纪后,埃及已经普遍使用阿拉伯语,曾经延绵数百年的古埃及文明开始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
再后来,埃及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紧接着,奥斯曼帝国统治、法国控制、英国入侵这片土地,又书写下了一步阿拉伯屈辱史。
有入侵就会有反抗,近代埃及土地上最有名的反抗英雄,就是埃及被奥斯曼统治时期的穆罕默德·阿里。他曾带领埃及进行变法、改革、创建工厂、开办军官学校,组建新型军队,创建了一个现代化成就极高的新埃及,并担负起阿拉伯世界统一的重任。
那时的埃及是真的强大,清朝名士魏源曾这样评价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1831年与奥斯曼帝国撕破脸后,埃及敢于同其进行战斗,并攻占耶路撒冷等重要城市。如果照这个劲头发展下去,埃及未尝不会在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遗憾的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下,阿里并没能带领埃及抵达最终的成功,埃及重新走进了封建蒙昧之中,曾经的现代化道路也只“昙花一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英国对埃及的掌控度逐渐下降,无奈之下,英政府于1922年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这也只是表面上的独立,埃及的执政王朝只是英政府手中的傀儡。争取了这么久,却只得到了看似独立实为附庸的结果,埃及的精英分子终于王朝失望了,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国家。
以为哈桑·班纳代表的教育者势力和纳赛尔为代表的军队,开始对封建王朝发出挑战。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军队势力成功了,他们废除了封建帝制,成立了共和国。随后,在埃及民众的期盼下,纳赛尔政府开始回收国家的各种主权,同时这也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虽然这次战役给埃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战后却奠定了埃及在中东的领导地位。
而“埃及差点成为超级大国?”的问题,大概就是基于纳赛尔时期提出的。
纳赛尔
1958年2月,埃及与利比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被纳赛尔认为是联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步。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阿拉伯众合国就此诞生。不过最终因三个加盟的国情,最终不了了之。
因为曾经的埃及差点一统整个阿拉伯世界,这符合1923年出现在西方的“超级大国概念”,所以也就出现了“埃及差点成为超级大国”这个说法。
实际上,“超级大国”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去概括,而埃及也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稍微符合了一点不甚明晰的概念,现今国际上,被认可的超级大国也只有美国一个。
埃及迈向“青铜”之路
前面我们提到,埃及因为“第二次中东战争”而名声大噪,成为了中东地区的老大哥,但实际“中东大哥”这个名头,并不是完全由埃及自己打出来的。战争中,埃及之所以能够脚踢英国、拳打法国、揍一顿以色列,给阿拉伯兄弟出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获得了苏联的扶持。
一个国家依靠别国的扶持,所获得的辉煌不会长久,可纳赛尔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沉浸在战胜英法的辉煌中,体会着阿拉伯世界的推崇,开始做起了国情尚不能支持的大国梦——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为了在中东的利益,苏联早期尚且支持,但在见证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一次次的冲突后,苏联意识到埃及是带不动的。看不到利益,苏联也不可能白白地砸军队砸武器,于是苏联撂挑子不干了......没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埃及就开始在正式战役中屡屡失利,加上战争中的经济损失,名声财力一起丧失的埃及在几次“中东战争”后,自然而然地就丧失了曾经的“大国地位”。
纳赛尔
“第二次中东战争”奠定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声望,也奠定了总统纳赛尔在埃及的地位。
纳赛尔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与军方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为了打击政敌穆兄会,埃及政府一直借用军队势力。按照你来我往的规则,埃及政府也要给予军队“好处”,因此在利益交换中,军政在不自觉中就绑在了一起。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的地位更加稳固,军队从中获得的“好处”也会提升。在这样的局势下,埃及军队成了利益集团,不仅拥有宪法特权,还通过经商掌控了国家的1/3的经济命脉。
惠民“大饼福利政策”?
埃及对大饼,就像中国北方人对馒头一样,既普遍又普通,几乎每天都要吃。所以,为了稳固军队在埃及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军方就推动埃及政府推出了“大饼惠民政策”,保证一美分就能吃到一个大饼。
为了保证政策顺利落实,军方与政府还决定每年都要花30亿美元进口小麦,生产足够全国吃的大饼。口粮有了保障,埃及还算平稳的人口增长率开始飞速上升。据统计,建国时埃及只有三千万人,而发展至今,埃及人数已经达到一亿人口了。
埃及现有的粮食耕地,承载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那能怎么办呢?增加粮食耕地、加大进口就成为了埃及的首要选择。
在此之前,棉花是埃及的主要经济命脉,但为了加大小麦产量,大量的棉花田种上了小麦。原本800万亩的棉花地缩水到了180万亩,惠民政策是保住了,可埃及的经济却遭到了重创。
重要的是,埃及的棉花不仅是本国的经济支柱,还是本国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来在中国棉业出口兴起后,就面临着一定的出口创汇压力,在产量骤减后,埃及凭借着棉花赚外汇的压力更是加大了不少。
埃及棉花
增加种植小麦种植后,埃及还加大了粮食进口,最终形成了进口依赖。粮食是人的生存之本,而人则是国家之本,粮食依赖于别国,那就是将国家的根本交给他国控制啊!严重的情况下,粮食危机或许能够覆灭一个国家,嗯......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
果不其然,依赖进口的埃及遭遇了严重的动荡:2010年食品膨胀加速攀升,国际出现粮食危机,埃及进口受限,国内开始出现动荡,阿拉伯之春也随之爆发,埃及人民开始要求军政府下台。为了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暗自施压,要求军政府下台。
2011年2月11日,眼看情况不妙的军政府果断放权,民选政府时代来临。只有民选政府,粮食经济问题也解决不了,于是欧洲中东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毕竟,如果埃及因此爆发了难民潮,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两个地区。
阿拉伯之春给埃及带去了民选政府,但埃及的政治经济弊端并没有得到改善,军队依旧是不可动摇的力量。当国际粮食危机过后,军政府再次野心勃勃上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特别?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粮食危机时,民选政府就像是为了躲避民意,危机过去之后,他们自然要重新登台掌管权利,谁让军队是最有实力的势力呢.....
今天,埃及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让他在阿拉伯有着不错的地位,但是政治上的弊端,是否会令他们陷入周而复始的循环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