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三乙的运载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于2020年6月23日上午9时43分顺利升空,经过紧张严密的监测,当日上午10时15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北斗系统星座部署全部完成,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GPS系统的信号中断,意味着中华儿女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扬我华夏国威,涨我中华志气!北斗收官之星的顺利发射,离不开党和国家高屋建瓴的长远规划和坚定不移地投入落实,离不开众多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的奉献牺牲和破除万难的艰苦攻关!

北斗系统成就伟大如斯,又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事实上,此次收官之星的发射可谓是一波三折,本来初定2020年5月份发射,后推迟至当年6月16日。

但就在发射前一晚的临时测试中,意想不到的产品技术问题发生了,相关专家综合研判后果断暂停了发射任务,为我国挽回了数亿元的损失。而北斗系统所经历的风雨,又何止这一次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九天揽月之姿,阅四海万物之相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遵循渐进原则,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了系统功能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实用性与发展性兼具。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00年投入使用并在2003年加强了系统性能,具备了向我国范围内用户服务的能力。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建设,2012年,14颗卫星入轨组网,不仅增加了无源定位功能还可以与北斗一号系统完美兼容,具备了向亚太地区用户服务的能力。

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20年6月收官之星组网,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兼具有源和无源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搜救和通信等各种服务。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北斗三号系统卫星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些提升不仅表现在载荷质量、卫星链路、激光通信和使用寿命等传统性能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定位精度的飞跃式提高。

北斗三号系统的卫星,应用了高精度氢原子钟,与上代卫星相比,其精度整个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达到了2.5~5米。从综合能力来看,北斗系统完全可以与GPS匹敌,甚至在部分指标上有所超越。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历时26年建设的北斗系统以九天揽月之姿,阅四海万物之相,成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独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大国自主的唯一选项

讨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不得不提及“子午仪”和GPS,前者是国际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后者则是GNSS领域中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绝对霸主,两者均由美国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启动“子午仪”系统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北极星核潜艇的精确定位问题,GPS系统亦如是,旨在完成收集情报、应急通讯和监测核爆等军事任务。

事实上,时至今日GPS仍有极大的军事用途,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国家的武器装备上,而卫星定位系统的干扰与抗干扰性能也一直都被各大军事强国高度重视。

1999年,在印巴卡吉尔战争期间,美国曾一度关停了该区域的GPS服务,致使印巴两国所依赖的相关设备彻底瘫痪,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没有北斗系统,那么我们只能依赖于其他国家开发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从国防安全和军事应用角度,这会不会是一个隐患?

虽然GPS后来逐步向民间开放,但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想受制于人,即便是美国的盟友,也迫切的想要打造自己的导航系统。

希拉克甚至感慨,“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附庸”,而关于卫星导航系统这件事,中欧之间还曾有过几段有意思的交集。

199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伽利略系统的构建计划,2003年,欧盟主动邀请我国参与该系统的开发建设,由于两者都不想太过依赖GPS,很快就此达成一致。

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在第一阶段投入了500万欧元的外汇与6500万欧元的实物,并一度存在将北斗作为区域导航而把伽利略作为全球导航的想法,但很快就被迫放弃。

2005年,欧洲政治转向,对华友好的政治领袖或黯然离场,或影响力骤降,亲美的默克尔等政治人物相继上台,欧盟开始逐步在伽利略的财政和利益分配上排挤我国,并将我们排除在决策中心之外。

此后,我国开始将重心移向北斗,加快了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进度。耐人寻味的是,没有中国参与的伽利略系统慢慢吞吞,而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二号则异常顺利。

由于卫星发射时间一再推迟,伽利略系统直到2008年4月才发射了第二颗实验卫星,而且第一颗卫星虽然向国际电联申请了频率,却没有发射相应的信号。

按照“先到先得”的规定,我国于2017年4月发射了北斗二号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成功在申报最后期限前正式启用了相应的频率资源,这场频率资源争夺大战以伽利略系统完败告终。

事实证明,独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自主的唯一选项,也是最优选项。

卫星导航系统不仅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国防安全,也在民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当然,北斗系统的建设过程艰难曲折,风险颇大,尤其是在发射收官之星之类的关键节点上更是如此。

发射北斗收官之星:肩负重任的压轴大戏

此前,北斗的服务主要由二号系统和三号系统共同提供,北斗收官之星的发射组网不仅关乎三号系统的完整度,也关乎整个北斗系统的服务效能。而且,从技术角度而言,收官之星同样肩负重任。

这是一颗位于赤道正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够覆盖四成以上的全球面积,还能加强各个卫星之间的网络和通讯联系。

此外,由于2020年3月16日文昌发射中心长征七号甲火箭和2020年4月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接连发射失败。

此次北斗收官之星的发射同样是长征三号乙失败后的首次复飞,其顺利与否,直接关乎我国航天领域的技术检验与战斗士气,关乎我国航天服务在海外市场的口碑,是不折不扣的压轴大戏。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发射量最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此前的发射成绩一直比较亮眼,甚至在高强度密集发射的情况下都能连续成功,按道理不应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同样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以满足不同的发射需求,况且运载火箭涉及的技术十分复杂精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偏差并非不可理解。

然而,航天发射危险性很高,造价成本极大,哪怕是这种细小偏差,也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北斗收官之星发射前夜,2020年6月15日晚20时,长征三乙运载火箭加注推进剂后开始加电测试,突然三级发动机分机的减压阀压力出现异常数据,在场的罗巧军等工作人员不禁皱起了眉头。

因为这个压力的异常直接影响着火箭三级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关乎发射任务的成败。排除测量设备故障后,专家们迅速制定了排查程序和处置方案,在按流程操作时,出现裂纹的减压阀外壳映入眼帘,他们终于找到了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紧急更换同批次的备份产品后,检测数据得以恢复正常,但专家们本着“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的基本原则,果断推迟了收官之星的发射时间,继续全身心投入到了解决问题的紧张工作中。

2020年6月16日,北京一院703所完成了对问题产品的检测工作。18日,相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经综合研判后,得出了更换合格产品后可以继续发射的结论,并决定重启发射任务。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正值夏季,外部高温环境使加注推进剂的燃料温度和气枕容积发生了变化,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发射条件。航天发射工作,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决定将推进剂泄出后重新加注。

虽然此次操作的规模前所未有,但工作人员还是以科学负责的态度迎难而上,在梳理出风险点并制定应对策略后,马上付诸实施。

然而,推进剂泄出后,助推器氧箱连接传感器的法兰盘螺栓又出现了腐蚀现象,工作人员只能身着防化服钻入火箭内部进行了精准的更换工作。在所有人的沉着应对下,经过紧锣密鼓的排查与修复,终于满足了所有的实施条件,在23日成功发射了北斗的收官之星。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发射前一晚的紧急叫停,一旦收官之星发射失败,我们的损失将会何其严重?

那可不仅仅是数亿元的成本,长征三乙运载火箭接连失败的情况是任何航天领域从业人员都无法接受的,甚至会引发其他国家对我们航天发射能力的质疑,从而对我们航天事业的前景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次紧急叫停后的处置作业中,我们以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作风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此后的航天事业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谁主沉浮:北斗系统的前景与策略

全球四大导航卫星系统各有优劣,但是综合考量下,只有GPS与北斗较为全面。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是前苏联时期在1976年启动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俄罗斯的经济一直不算景气,对该系统的实际投入也是断断续续,有些卫星零部件也被禁运,而且所有的地面站都只设在俄罗斯境内,又没有北斗的星间链路技术,从而导致其稳定性堪忧。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用“猎户座”终端搜索不到格洛纳斯信号的新闻,更匪夷所思的报道是苏34飞行员用GPS接收机来导航。

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技术先进,精度很高,但其涉及的国家众多,政治经济纠纷风险很大,发射计划一再推迟,甚至在2019年出现过长期宕机的严重故障,其稳定性同样堪忧。

与GPS相比,北斗系统是后来者,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

优势在于采用了最新的先进技术,有快速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等特色功能。劣势在于起步较晚,在市场占有率和成本方面与GPS尚有差距,比如最便宜的GPS芯片成本只有十几元,而北斗芯片则会达到百元。

曾经一度垄断GNSS市场的GPS从技术、运营和服务等方面已经非常纯属,在“先入为主”的惯性下,其耕耘近20年的市场极难一朝破壁。

在经营策略上,北斗采用了兼顾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的方案。一方面,积极推动北斗系统与GPS和格格纳斯的兼容,参与存量市场的经营;另一方面,立足特色功能吸引新用户,努力开发增量市场。

截止2021年7月,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就北斗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业务范围涵盖120多个国家,用户数量和日访问量分别超过了20亿人和25亿次,有八成左右的智能手机支持北斗系统,2020年8月后,苹果手机也加入到该行列之中。

根据《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在2020年度,有1.4万多家企业和50多万员工投身到卫星导航服务业中,北斗产业产值已经突破4000亿元。

2022年,好消息接踵而至。2022年1月29日,《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由工信部正式印发,为北斗系统的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022年2月4日,中俄签署《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俄罗斯联邦)关于北斗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互操作的合作协议》。

普京次日在新华社发表署名文章《俄罗斯和中国:着眼于未来的战略伙伴》,表示两国在空间探索方面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有了国内外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撑,我们相信,北斗系统的潜力会进一步释放,发展会越来越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