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巍巍长白山,滔滔松花江。在人杰地灵的吉林,拥有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是吉林省首家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作为这家医院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领航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尹永杰教授是很多人心中的生命守护神。身材高大,笑容可掬、风趣幽默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仿佛他站在那里,患者就能感到安心,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勇气。

重症医学的诞生 将重新界定生死

出生在医学世家,尹永杰原本对建筑情有独钟,后来似乎是冥冥中注定,他仍是走上了从医之路,在急诊与重症领域深耕38年,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无数。尹永杰曾对学生形容,急诊医学科就像足球场上的前锋,救治患者要抓重点,先保命;重症医学科则像后卫,要用前瞻性的眼光防止疾病由轻变重,还要学会用高科技医疗手段挽救生命。两者各有特点,各司其职,相互融合。在两个领域的潜心钻研多年,令他形成了胆大心细的处事作风。

随着对重症医学领域的深入了解,尹永杰对重症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症医学的诞生,将重新界定生死。”他解释道,以往重症医学领域还未形成体系时,很多人对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大内科、大外科等角度上,有了重症医学以后,对于疾病的认识多了一个角度。

“我们遇到过一位持续室颤的患者,传统的复苏手段很难挽救他的生命,用上了ECMO之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了维持。尽管连续室颤了两天,这个患者仍是坚强地活过来了。”患者是一位大学老师,现在已经重返讲台。尹永杰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讲给同行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奇迹,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他认为,只要坚定信心,相信患者某些基础病是可逆的,在新的治疗理念引导下,采用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有一些重症患者是能够重获新生的。

在这种理念的激励下,尹永杰带领团队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双重血浆置换技术、分子吸附再循环技术(MARS)、跨肺压监测技术、NAVA和ECMO等生命支持和替代技术。其中“ECMO转运规范与创新:建立区域性疑难危重症一站式诊疗体系”项目更是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典型。

在科室发展过程中,他事无巨细,亲自主持设计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新院区(亚泰院区)的重症医学科,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满足院感要求;既布局高效,又分区合理。他从建筑美学角度出发,将科室内每颗柱子都完美隐藏在了整体布局中,处处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又处处满足便捷高效的工作流程。

以危重症为重点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作为吉林省一家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承担着收治全省危重症患者的重任,在布局科室发展时,尹永杰也将危重症列为重中之重。对于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的探索也是为了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时多一个武器。

据悉,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是吉林省内最早具备ECMO资质及具备ECMO专项技术培训资质的单位,2017年至今已完成300多例ECMO患者救治,救治成功率超过50%,是东北地区开展ECMO例数最多、救治成功率最高的ECMO救治中心。“早期,我们就认识到ECMO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尹永杰介绍,2015年科室着手开展这项工作,2017年,ECMO团队基本成熟。

要想应用好ECMO这项技术,必须重视团队合作,分工明确。挑选小组成员时,尹永杰就对大家说:“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患者发病时,可能是节假日,也可能是三更半夜,你们要做好随叫随到的心理准备。”科室里的年轻人用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不畏艰苦的奉献精神回应了他,这让尹永杰为他们感到非常骄傲。

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固定翼飞机ECMO空中转运

他带领ECMO团队去过吉林延边,也到过内蒙古通辽,甚至还“上了天”——将带有ECMO的患者送上飞机,从吉林转运至广州。2018年4月,尹永杰带领医院ECMO小组成功完成广州至长春3200余公里的生命接力,标志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固定翼飞机ECMO空中转运。

“我跟大家开玩笑说,我们是高水平转运,高达1万多米。”他幽默地说道。看似轻松的背后是很多人精神与体力上的双重付出,飞机上要配多少氧气,带多少血制品,患者在飞机上出现问题后如何与地面沟通……这些统统都要考虑到,可见其中的不易。

当尹永杰在吉林省推动ECMO相关工作时,也有同行提出质疑:患者花费巨大,如果因长期使用ECMO,无法脱机,导致一系列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甚至造成残疾,是否值得?尹永杰用一个案例回答了同行们的疑问。一位56岁男性患者因重症肺炎入院,呼吸机作用轻微,用上了ECMO,一周多以后,复查CT,患者肺部影像明显好转,呼吸机与ECMO相继撤机。半个月左右,出现一些肺纤维化表现。此后两个月复查一次,直到第六个月时发现,肺部影像明显吸收,第九个月时,患者肺部影像已经与正常人无异。听到这个案例后,很多同行都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ECMO团队的声名鹊起,无数慕名者纷至沓来,尹永杰介绍,ECMO专项培训班至今已培训合格ECMO技术人员80余人,为吉林省及其他相邻省份ECMO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援鄂抗疫期间,尹永杰教授带领团队应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72岁老人,还创造了当时应用ECMO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年龄最大的全国纪录,这一纪录也被写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危难之时的人性闪光点

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最容易面临的便是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比如新冠疫情。想起援鄂抗疫那段日子,他感慨万千。在危难之时,人性的闪光点越发耀眼。2020年2月7号,当接到通知要组建第三批医疗队时,尹永杰刚刚做完腰椎间盘手术,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毅然决然地到了武汉,他被媒体称为“最美的跛行逆行者”。

组建前两批医疗队时,尹永杰还可以挨个问大家的想法,但到了为第三批医疗队选择队员时,他甚至没有时间争取队员们的意见,只能迅速地在手机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名字,“那时候的感觉与上战场无异,但我的同事们没有一个退却。”为医疗队送行时,队员家属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每一个人都紧紧地攥着尹永杰的手,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武汉,病区一位新冠感染者是大学老师,他用心记住了130多个医护人员的名字,还为医护人员写了一首诗。队员们年轻的脸庞,患者焦灼的表情,病区关闭时大家的欢呼声……在武汉的这段经历,在尹永杰看来,是由无数感人的片段组成的。

援鄂结束返家时,有的队员开玩笑似的跟他说:“主任,你不知道,我们好多人在飞机上写了遗嘱。”“这次去武汉把小金库都交给老婆了。”玩笑的背后是一个个不畏生死的白衣战士。

医院召开医疗队全体大会时,尹永杰曾对队员们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大家从未遇到过像今天这样严峻的局面。以后还会有什么事比今天更难么?没有!”

身为重症医学科医师总是要面临着更多的生死场面。重症监护室(ICU)的那道门隔绝了很多东西,门内的浴血奋战,门外的焦灼等待。在门里,他们见证了很多生死反转,向死而生。推开这道门,你能看到无数为生命博取一线生机的背影,他们统一的名称是重症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