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亲自在大山及其附近小山举行的祭祀天地活动。
源于自然崇拜的封禅,经儒生的加工改造,成为神圣崇高的帝王受命大典,因其仪式的隆重神圣及特殊的象征意义,历代帝王莫不以封禅为荣。因此封禅之礼,自秦汉以后,旷世不修。
期间魏晋至隋政局动荡,儒学式微,期间鲜有君主自信举行封禅。
在此过程中,儒家思想渐渗其中,并最终将封禅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之下。故后世帝王欲实施封禅盛典,大多先礼尊儒学,这在魏晋南北朝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就连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广修学官,对封禅心向往之,在文化祀典的选择上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而唐代封禅在整个古代封禅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礼仪制度、宗教文化、风习民俗等影响深远。
那唐代封禅与前朝比又具有什么的特点?
一、封禅劝请次数增加
大凡在帝王封禅之前,都有臣子的上书劝请活动。秦始皇时,封禅尚未成为定制,乃临时决定,是至泰山下才议封禅的,之前不见有臣子劝请封禅的记载。
汉武帝虽前后多次封禅,但唯有在首次封禅时有大臣奏请。
因为在第一次封禅大典刚刚结束后,汉武帝就颁诏规定以后“五年一修封”,使封禅泰山成为定制,从而省去了以后每次封禅前的奏请活动。
王莽时,中散大夫扬雄进呈《剧秦美新》,极力陈请行封禅大典。王莽欲封泰山,但终因政局动荡而破产。
秦汉时,臣下劝请封禅的并不多
。与其相比,唐代的封禅奏请次数则大大增加。唐太宗时群臣请封泰山10次,或是议而未行,或是行而中寝,封禅最终未遂。
高宗时请封泰山3次,请封嵩山2次,成功封禅泰山一次。武则天成功封禅嵩山一次,玄宗时期共10次,其中有5次请封泰山,3次请封华山,2次请同封嵩、华二山,成功封禅泰山一次。
唐代的请封活动基本集中在前期,就正史记载至少达26次。
有唐一代,臣民劝请封禅次数远远超过了秦汉两朝。
究其原因,秦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之端,汉承袭之,至唐时,已日臻完善,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故请封次数大大超过秦汉。唐代的多次请封和三次成功的封禅实践,导致了对封禅礼仪的反复争论。
二、封禅礼仪反复讨论
在帝王确定举行封禅大典之后,大臣进一步上奏讨论封禅事宜和制定封禅礼仪。
秦始皇封禅是临时决定,再加上儒生所议多怪异,始皇遂尽罢不用,自作主张,主要采用秦国在雍祭祀上帝的仪式举行封禅大典。
汉武帝封禅前,
“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
大臣兒宽认为封禅体大,当由帝王钦定,“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武帝亲自制仪,争论自然很少。光武帝封禅,因有先例可循,“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省了不少力气。
秦汉时关于封禅礼仪的讨论并不是很多,反映出当时封禅礼制的未臻完善。
至唐时,礼制日益完善和繁荣,对封禅礼仪尤为注重,故反复讨论。
唐初因袭隋礼。
太宗即位后,乃诏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编订新礼,即《贞观礼》。房玄龄等对前代封禅仪注进行修订,又规定改变过去禅坛在梁甫山上为山北。
贞观十一年,“群臣复劝封山,始议其礼”。国子监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
由于学者多批评“新礼中封禅仪注,简略未周”,于是在这一年展开大讨论。
太宗敕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房玄龄等只好“博采众议堪行用而与旧礼不同者奏之”,
议论内容包括昊天上帝坛、山下坛制、配享、玉牒、玉策、金匮、方石再累、山上圜坛及土封、玉玺、立碑、告至坛、废石阙及大小距石等。
这篇奏折对封禅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是自秦汉以来关于封禅仪注论述最详细的一篇文章,是对《贞观礼》中封禅内容的一次重大修正和补充,
基本上奠定了唐代封禅制度的基础。
贞观十五年(641)四月,太宗下诏于第二年封禅泰山,“复令公卿诸儒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议”。
于是,争执又起,颜师古上书“申明前议”,太宗采纳了颜师古的建议,巩固了前次讨论的成果。
贞观二十年(646),经过长孙无忌等人的再三请封,太宗又诏有司
“广召缙绅先生,议方石圜坛之制,草封禅射牛之礼”
。同时,房玄龄等又经讨论,在仪注上作了一个更改,将前面议定的禅所梁甫山改为社首山。
高宗朝封禅仪注的讨论,最著名的要数武后要求在禅祭时行亚献。
在当时男权至上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介女流要想打破坚固森严的壁垒,承担神圣的亚献角色,必将招致那些维护封建传统礼仪的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其间争讨必是激烈。
此外,对燎祭程序、器物尚文还是尚质、制取明水用物等规定,也经过一番讨论。
东封后,高宗又分别于上元三年、调露元年、永淳二年三次下诏封禅嵩岳,命有司草拟仪注。武则天封禅嵩山,也需制定仪式。由于是异地而封,封禅仪式也会产生相应变化,自然会有一番讨论。
裴守真等否定了射牛行事的提议,指出高宗在听舞乐时,“不合起立”等,这些建议都被高宗采纳。玄宗东封泰山前的仪注讨论,是最详细的一次。
其中,封禅模式、配享制度、燔祭顺序等都是讨论的重点。
三、封禅思想的演变提升
秦汉帝王的封禅处处流露出一种神秘主义气息,往往带有个人的私情,即求仙。
唐代帝王的封禅则少了一些神秘主义与求仙的气氛,封禅思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封禅的心态来看,唐代帝王很从容,在上天面前不卑不亢,表现出光明磊落的气度和风格。尤其是唐玄宗一扫前朝战战兢兢的心态,竟将古来神圣的封禅办成了一场举国欢腾的庆贺大典。此外,
玄宗还敢于将秦汉以来秘不外示的封禅玉牒文公布天下,接受天下百姓的审视
,更是大义凛然,气度非凡。
其二,从伪造祥瑞来看,秦汉帝王要比唐代帝王更加明显。福瑞显现是帝王得以实施封禅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皇帝不断寻求祥瑞。百官群僚为了促成封禅大典,甚至假造祥瑞,编制图谶以迎合天子骄奢之心。
秦汉时为了实现封禅,君臣共同伪造祥瑞、符箓。
唐代帝王封禅虽也十分重视祥瑞的出现,但查证两《唐书》,唐代帝王在封禅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伪造祥瑞现象,
相对而言,唐代帝王行封禅时更注重人事与功绩。
其三,从封禅的目的来看,
唐代帝王虽在心态上不无迷信成分,但主要还是利用封禅达到政治目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高宗想借助封禅告成功于天,阐明李唐君临天下的合理性与权威性;武则天欲借封禅为武周政权寻找依据,增强新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以上封禅思想变化的出现,是当时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从原始宗教的愚昧状态中清醒过来,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帝王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将帝王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与秦汉帝王神秘化的封禅礼相比,唐代帝王的封禅
少了一些虚诞的神秘主义和求仙的气氛,多了一些仁政德治、普天同庆的大典氛围
;少了一份惶恐,多了一份自信。这一少一多,正体现了时代和历史的进步。
唐玄宗在《纪泰山铭》中贬低秦汉封禅,提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即
治国之道在于纵观政局,功名之得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愿望
。由秦汉时代的原始宗教神本位演变为“道在观政”的政本位,这可谓中国封禅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五、总结
作为古代帝王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之一,封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仪式过程,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集大成。
研究唐代封禅,不仅可以廓清中国古代封禅的流变轨迹及特征,还可以透析历史上儒、道、释的消长过程。
封禅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性并不在其仪式本身,而是这种仪式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功能和产生的影响。
但我们要明白封禅典礼仪式及其象征意义,不仅是皇权政治文化的阐释和展示,而且体现着国家信仰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表达方式,更凝聚着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