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清规戒律,她选择将情意化作一泓春水。面对舆论非难,她选择用才华树立典范。面对感情挫折,她选择依旧张弛有度。
究竟是什么驱使她不惧世俗的目光,坚持自己的爱与生活呢?
世家闺秀,却是放荡不羁的少女
李冶,唐朝一位风华绝代的女道士。她生于一个世代读书人的家族,父亲性格刻板古板,极为重视女德修养。按理说,李冶理应承袭家学,成长为一个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
然而,她却与生俱来一个浪漫主义的心。李冶喜欢山水,喜欢花草,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她总是情不自禁地吟咏生活,诗意地体会人世间的种种。可以说,她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与浪漫主义者。
这样的性格与她家严厉刻板的氛围截然不同。6岁那年,李冶写了一首描写蔷薇花的诗,竟被父亲误解为表达了她的“恨嫁”。自此之后,她便再也无法跟父亲解释通自己的想法——她明白,她与父亲的世界,实在相差太远。
11岁那年,李冶被父亲送进了空门,开始了女道士的生活。严格的清规戒律对她而言固然辛苦,但与父亲刻板思维的折磨相比,这些束缚还在她的忍受范围之内。于是,她选择不受世俗枷锁,继续张弛有度地活出自己。
浪漫邂逅,一见钟情的情人
在道观的日子里,李冶结识了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尽情讨论人生与艺术,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李冶也从他们那里,看到了一个与世俗之外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
皎然,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与李冶邂逅的。他来自一个读书人世家,小有文名,偶尔也会参加文人墨客的雅聚。俊朗的容貌,温和的性格,无不使李冶一见倾心。与其他男子不同的是,皎然也是一名出家人,深藏一颗禅心。
明知两人在一起并不合适,但李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逐渐升温的心。她开始频繁地邀请皎然来访,与他诗词唱和、品评人生。两人志趣相投,谈吐间也越发地投机。李冶误以为皎然对她也抱有同样的好感,这使她的芳心盎然。
于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李冶鼓起勇气,写下了一首题为《结素鱼贻友人》的诗,将自己的心意隐晦地表达了出来。她将雪白的素帛结成双鲤鱼的模样,寄托了想与心上人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期望皎然能明白她的心意。
皎然的答复却出乎她的意料,一次挫折难掩真情
李冶鼓起全部勇气倾吐真情,等待的日子却异常漫长。终于,在一个萧瑟秋风的黄昏,皎然来访,给了她答复——他写了一首《天女来相试》的诗,委婉地回绝了李冶。
原来,皎然只是将李冶视为知己好友。他出家多年,早已禅心如铁,对李冶并无男女之情。李冶这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太莽撞了——她单方面产生了爱意,才会误会皎然的友谊。
读罢皎然的答诗,李冶只觉天旋地转。她这才明白自己犯下了何等严重的错误,如果这件事被道士尼姑们知道,她们恐怕要受到群起围攻的非难。她心如乱麻,脸色苍白地送走了皎然,在房中默默地痛哭了一夜。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李冶眼角的泪痕都已经干涸,她开始思考这件事了。她不是害怕世俗的非议,而是在自责自己的莽撞与错付了一腔真情。但仔细想来,表达真心实意又有什么错呢?即使结果不如人意,也绝不会后悔自己的勇气。
于是,李冶决定重新振作,不为这次失败所扰。她照样欢迎皎然来访,两人依旧能坦诚交谈、畅所欲言。她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接受了结果,继续以开朗的心态生活。
我行我素,坚持做回真实的自己
被皎然拒绝后的李冶丝毫没有被打击,她依旧我行我素、张弛有度。她明白,感情并不是非得拘泥不可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回真实的自己,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之后,李冶继续以女道士的身份生活,结交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比如茶圣陆羽,两人经常出游谈天,畅饮美酒赏花吟诗,共同谱写了许许多多传世绝唱。李冶常说,她此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这许多有趣的人,并且亲身体会了那么多美好的事。
有人问李冶,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之规,依然我行我素。李冶微微一笑,给出的答复却令人震惊。她说,自己根本不在意世俗之人的眼光,真正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始终选择坚持这个信条,并以此度过了自己波澜起伏而充实的一生。
当李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至亲至疏夫妻”时,人们猜测她的心中想的,大概就是许多年前的皎然吧。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首长诗,李冶用她独特妙趣的方式,谱写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绝响。
李冶给我们的启示:不要被世俗束缚,要勇于追寻真我
回顾李冶那引人入胜的一生,我们不禁要深思:一个女子,在旧社会严苛的清规戒律下,如何敢于追求真爱与自我?是什么给了她那么大的勇气?
答案只有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李冶才敢于倾吐真心;因为有了爱,李冶才会不惧世俗的迂腐眼光。正如她生命中的那首名篇所写的那样:“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情愿化作鱼腹里的一封信,只为倾其所有。
当然,爱本身是的,它给李冶带来了动荡的波澜。但同时它也扶持着李冶,让她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而这才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收获。
结语
李冶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敢于倾听内心,追寻真我。我们不应受世俗或他人的迂腐视角影响,而要像李冶那样,自由而率真地生长、热爱生活。这才是她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