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辞官后,握着徐达的手说:“有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朱元璋25岁前,吃尽了人世间的苦,但25岁后,他的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先是得到郭子兴的器重,有了带兵的经验,不久后就带领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打下滁州,自立门户。 几年后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收拢了郭子兴的旧部,势力大增,拿下南京,建立根据地。随后,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被他请到南京,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帮朱元璋制定了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的大战略。在刘伯温辅佐下,朱元璋以少胜多,用各种奇谋迅速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然后北驱中原,消灭元朝,建立明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当初跟随他打天下的穷苦兄弟,被封为公侯将相。他们摇身一变,从昔日的穷苦百姓,成为列位朝堂,家有良田千顷,腰缠万贯的大富豪。朱元璋除还和他们结亲,成为儿女亲家,想以此稳固皇帝和臣子的关系。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他们免死铁券。这本是朱元璋给予功臣们的一种奖赏,但适得其反,铁券不但没有救功臣的命,反倒成引诱功臣加速死亡的铁牌。功臣们仗着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他们杀人伤人、恃强凌弱,甚至抢造刀枪、穿龙袍。他们总以为手握铁券,死不了,但忽略了一个常识:一切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功臣肆无忌惮,丝毫没有意识到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强到让朱元璋感到害怕,他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便定下一条毒计,要永绝后患。历史的悲惨镜头,再次重演。 相传,朱元璋建了一栋功臣楼,待功臣楼建成之日,他要宴请功臣,表示对功臣们的感谢。诸多功臣认为自己战功赫赫,皇帝就应该感谢他们。所以,并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的变化。但刘伯温是个聪明人,自从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就嗅到了兔死狗烹的味道,所以他一再辞职,但朱元璋又屡次把他召回宫。 刘伯温嗅到了朱元璋的杀意,一天,他一副病恹恹的模样来到皇宫,以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为由,再次向朱元璋辞职。说话时咳嗽不断,好像接不上气一样。朱元璋见刘伯温病重,不好强留,便送了些金银,准许刘伯温辞官回乡。

不料,刘伯温走出皇宫后,直奔徐达府。徐达虽然也是淮西勋贵,但他从不结党,也不搞党争,对李善长、胡惟庸的嚣张也看不惯,和同样低调保身的刘伯温关系不错。刘伯温念着二人的友情,临别前来到徐达府,握着徐达的手说:“有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那天,朱元璋摆下宴席邀功臣赴宴庆功,正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突然离座走向门外。徐达一直谨记刘伯温的忠告,宴席上一直不敢多喝,死死地盯着朱元璋。朱元璋一起身,徐达就紧跟其后,走到功臣楼外。朱元璋一回头,看到徐达,便问徐达为何前来?徐达也聪明,说:“特来保驾!” 朱元璋一愣,心想徐达定是识破了自己的计谋,为了不声张,朱元璋就让徐达跟着自己走,大约走出一百多步,只听身后轰隆一声,功臣楼轰然倒下,陷入一片火海。功臣中只有刘伯温、徐达、汤和,耿炳文、郭英等人免难。

这就是“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虽是传说,但朱元璋因猜忌,有计划地屠戮功臣,是历史事实。而能逃过朱元璋屠戮的功臣,也仅有徐达、刘伯温、汤和、郭德成几个人而已。这和他们几个人与领导相处的智慧分不开。 比如徐达,虽然功高,但每次出征归来,总是第一个上交兵权,然后回府休息,从不结党;郭德成虽是外戚,两个哥哥都是侯爵,妹妹是妃子,但他却从不贪功,每日美酒相伴,装疯保身。 更奇特的是汤和,汤和为了让朱元璋对自己放下戒心,效仿郭子仪的保身方法,在70岁时纳一百多位小妾自污名声,不仅让朱元璋对自己放下戒心,保全了自己,还给子孙带来200多年的富贵,直到明朝灭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