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外卖大战越来越魔幻了。京东、阿里、美团的三国杀本是一场商战,却在资本市场将恒生科技指数卷成了恒生外卖指数。
外卖大战初期,许多人认为这是企业替国家补贴消费者;但近期画风突变,《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外卖大战没有赢家,创新才有未来。
更魔幻的是,几个月前京东高举零佣金大旗杀入外卖市场,如今却被商家痛斥抽成狠。有商家晒出收入截图:一只原价19.99元的新奥尔良烤鸡,顾客实际支付7.28元,商家这一单倒贴0.3元。
还有一单更夸张:顾客支付16元,商家收入-6元。这就很矛盾——若一两个平台抽成高可能是垄断,但连京东做外卖也被质疑,说明这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商家为何不满?
笔者仔细查看网上商家晒出的订单:一份牛肉拼虾仁滑蛋饭,原价56元,顾客实付34.28元,商家收入25.84元,但活动支出需扣29.16元。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支出才是影响商家收入的大头。
再换个角度看,以美团订单为例:一份卤汁拌饭,顾客端支付19.99元,平台收取佣金1.4元,商家收入仅8.59元,而配送费高达10元。饿了么也有类似情况:一个16.5元的订单,活动补贴支出9.6元,配送费扣除7.33元。
活动补贴和配送费这两项刚性支出,才是吞噬商家利润的主要原因。活动补贴是商家为获取流量投入的大额满减等优惠,本质是直接让利于消费者;配送费则是直接补贴给外卖骑手。
因此,我们往常理解的平台高抽成,绝大部分是这两笔费用,真正落到平台口袋里的是技术服务费。京东因高抽成被商家埋怨属实有些冤枉,美团、饿了么实际抽佣也远非网传的二三十个点那么夸张。
外卖这门生意为何谁干谁倒霉?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美团外卖从商户和用户端获得的配送费收入为441亿元,而覆盖骑手薪资的配送成本高达480亿元,处于亏损状态。阿里财报也显示,饿了么尚未盈利。
这两组数据很反直觉——外卖并非暴利生意。此前提到的配送费问题,有人认为骑手实际收入与订单页面不符是平台吞了,这种理解较为片面。以某订单为例:商品总价15.9元,商家收入仅2.9元,13元的大头都用于配送服务。
骑手的收入构成复杂,除单笔订单单价外,还包含活动奖励、天气补贴等,这些费用均来自配送费池。此外,配送成本还包括系统研发升级、站点维护等费用——这些消费者虽很少接触,但平台运营绝非公益。
从商业模式看,外卖行业天然存在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的四方博弈:消费者渴求低价免配送费,否则不愿下单;商家陷入囚徒困境,不承担配送费、不补贴优惠就单量少;骑手对单价高度敏感,单量、跑单体验、系统成熟度缺一不可;平台则有些哭笑不得——外人以为赚得盆满钵满,实则抽佣仅几个点,净利润不足3%。
说白了,并非平台抽走太多,而是商家在配送费、活动补贴上的支出是维持外卖生意的必要条件。平台在维持四方平衡的同时,也背负了汹涌骂名——此前美团、饿了么挨骂,如今好学生京东入局,依然难逃被冤枉的命运。
事实上,外卖行业的佣金率已远低于电商、酒旅等行业:亚马逊佣金比例在8%-15%区间,携程酒店预订佣金率10%-15%,直播电商部分白牌产品佣金率甚至高达50%。相比之下,外卖行业6%-8%的实际佣金真的不算高。
许多人疑惑:为何餐饮商家仍觉得平台手太狠?根本原因或源于公众认知偏差。
试想,没有平台时,商家是否也觉得房东是吸血鬼?太多人认为餐饮是门槛最低的创业选择,都想做外卖,却未意识到:在没有外卖平台的时代,餐饮配送和补贴消费者本就是商家自己掏钱,如今将这部分支出算入佣金并不合理。
归根到底,骂平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打破死循环,需要各方认知转变与行动调整——毕竟只有让产业链每一环都能体面生存、合理获利,我们手中的这碗饭才能长久安心地热乎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