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文化硬菜”不该被遗忘。
截止至2月17号午间,全球票房超过120亿,或将跻身全球影史票房TOP10……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莫过于《哪吒之》。

这边魔童大闹票房榜,另一边一位“老哪吒”也借势“翻红”,成为了观众的“白月光”,它就是2003年央视版的《哪吒传奇》。 美术独具东方之美,内容磅礴而不失深度,哪吒自刎的悲壮更是体现对父权与不公的极致反抗。

网友惊呼:我们小时候还吃过如此细糠?考古之风顺势涌向童年,记忆深处的“文化细糠”一一现身,我们童年的优质精神食粮竟然如此之多?!

《神厨小福贵》《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华小子》……回看1990年代至2000年初的优秀中国动画,似乎总逃不过“曾被禁播”的命运。
《神厨小福贵》曾因“结局过于悲惨和现实”被禁。它表面上讲述小福贵逆袭成为御厨的热血故事,实则暗藏晚清权力倾轧的悲剧。老佛爷对光绪的压制、K大人的权谋算计、小飞蝶的自我放逐,无一不是封建制度下个体命运的隐喻。

同样的命运的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它曾以“暴力倾向”为由遭禁播,成为国漫史上最冤屈的“牺牲品”。这部中国首部武侠动画,试图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诠释“江湖”——善恶并非黑白分明,英雄亦有私心。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远超当下仙侠剧对“黑化”的扁平化处理。

《中华小子》因“诡谲与恐怖”场景被禁,但其实将武侠、神话与志怪元素结合,通过“对抗黑怪”的剧情隐喻了当代社会对善恶的辨析,塑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少年英雄形象。

事实上,所谓的过于“悲惨、现实、恐怖”,其实是成人对“暴力”的过度敏感,掩盖了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低估了儿童的复杂性。
童年动画片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文化启蒙的重要媒介。这些优秀作品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深刻的人文内核,喂养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有趣的动画中,更加主动深刻地学习了勇敢、正义、侠义。

不禁感慨,原来我们小时候不知不觉吃了这么多细糠。

同样的“文化细糠”还在小学课本中,当年令人苦恼的“全文背诵”“自然段背诵”暗藏着温柔的生命教育。
史铁生的轮椅与母亲的步伐碾过地坛的落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的顿悟,这是穿越绝望深渊后的生命觉醒。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不提死亡却满是忧伤,课本未明说的潜台词是:成长往往以失去为代价,而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遗憾共存,为我们悄悄上了一堂告别课。

讲述时间的流逝,朱自清的《匆匆》是这样写的:“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间的消逝,悄然、无声,不知何时不再年少。

生命的哲学蕴藏在方块字中,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这么好的文章,偏偏出现在了我们最天真烂漫的年纪。编写教材的人在幼童的心中埋下了种子,静待每一朵花开,当我们走过半生,某个清晨的露珠或许会突然唤醒记忆中的某段文字,那时我们终将懂得,那些被要求背诵的,正是生命本身的语言。

深刻的“文学教育”,应允许孩子触摸生活的粗粝。

除去今年翻红的哪吒白月光,经典国漫的“文艺复兴”与语文课本再读风潮早就掀起了。
2021年4K高清修复版《天书奇谭》重映,风靡一时,让“动画中国学派”再次成为讨论热词;2022年《中华小子》宣布高清重制版上线,消息一出就冲上热搜,无数人回忆起这部中华武侠动画。


更令人惊奇的是,老作品的受众很大占比都是年轻人,当Z世代在B站用弹幕解构《哪吒闹海》中“龙王社畜论”,或为《天书奇谭》4K修复版贡献热度时,他们并非单纯沉溺于“回忆杀”,而是在用经典文本的复杂性对抗当下文化生产的扁平化。
部分低幼化的创作,显然无法满足部分Z世代对深度的渴求,不满“儿童餐”的他们为自己寻找更有料有味的精神食粮,因此把目光锁定在过去有深刻内涵的作品上。

这种“怀旧”的本质,其实是对当下文化贫瘠的反抗。 希望更多优质的、深刻的、“文化启蒙细糠”出现,继续滋养下一代渴望好作品的小朋友。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 猫眼电影 / 豆瓣 / 小红书 / 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